宏村:保護開發古村落和文化建設的新樣板
【香港商報網訊】美麗鄉村建設是全面貫徹落實党的十八大關于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任務,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宏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深入實施鄉鎮村振興戰略,不僅是在城鎮化進程中建築景觀、群落保護較為完整,別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設計,美倫美奐的山水田園,為世人留下了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典范樣板。尤其是其通過發展保護開發古民居带動鄉村旅游和傳承中華文化,带動村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驗,非常值得各地學習借鑒。
眼帘中的宏村印象
去年,筆者带着就如何保護開發古村落和文化這一課題對宏村進行了社會調查。進入宏村,給人第一感覺就是靈秀,動靜相宜、空靈蘊藉,宛如仙境。宏村是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景區、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008年中國奧組委向全世界推介的8大名片之一。
地理位置優越。隸屬于黃山市黟縣宏村鎮,地理坐標是:東經117°38′,北緯30°11′,位于黃山西南麓,黟城之北,全村面積4.1平方公里,村落面積19.11公頃,整個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村後以青山為屏障,地勢高爽,可擋北面來風,既無山洪暴發沖擊之危機,又有仰視山色泉聲之樂。
氣候溫暖宜人,旅游資源豐富。全村有耕地面積768畝,13個村民組,437戶,1368人。旅游資源極其豐富,全村現存明清古民居137幢,民間故宮"承志堂"富麗堂皇,是皖南古民居之最。獨特的牛形村落原型、舉世無雙的人工古水系、精良的建築藝術和美倫美奐的山水田園,構成了皖南古村落特有的景觀風貌,素有“中國畫里鄉村”之美譽。
宏村文化 絕世精湛
漫步在宏村之中,撲面而來的是雕刻細膩的古建築群落和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使人陶醉,流連忘返。 留存千年的歷史。該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原為汪姓聚居之地。為防火灌田,宏村祖先獨運匠心開仿生學之先河,建造出堪稱“中國一絕”的人工水系。而後又在繞村溪河上先後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歷經數年,一幅牛的圖騰躍然而出。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處處彰顯悠久的歷史和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至清代宏村已是“煙火千家,棟宇鱗次,森然一大都會矣”,至今仍為宏村鎮人民政府所在地。
別具一格的建築。宏村的建築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園林,也有書院和祠堂等公共設施,建築組群比較完整。各類建築都注重雕飾,木雕、磚雕和石雕等細膩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村內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圍繞着月沼布局。住宅多為二進院落,有些人家還將圳水引入宅內,形成水院,開辟了魚池。比較典型的建築有南湖書院、樂敘堂、承志堂、德義堂、松鶴堂、碧園等。南湖書院位于南湖的北畔,原是明末興建的六座私塾,稱“倚湖六院”,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合並重建為“以文家塾”,又名“南湖書院”。
世人精湛的藝術。古宏村人規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可謂“建築史上一大奇觀”:巍峨蒼翠的雷崗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寵大的牛軀。引清泉為“牛腸”,經村流入被稱為“牛胃”的月塘後,經過濾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
宏村保護的啟思
近年來,標准化在提升鄉村城鎮化效率和質量的同時,也带來了城鎮和鄉村“千城一面”同質化的問題,更為嚴重的是鄉村、鄉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而宏村通過旅游方式對傳統村落和文化在繼承中弘揚,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其啟思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
(一)突出民俗文化這個靈魂。宏村屹立在世上千年不倒,百世流芳,其原因也是最大的價值就是文化。這種文化鐫刻在宏村古老民居的每一個地方,包括建築風格、用材、雕飾,更包括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的規划、建造。在近30多年的開發保護中,宏村對古人留下的這種文化遺產較好地把握了兩點:一是像愛護生命一樣地呵護。他們采取多種有效形式,對各種古建築進行保護性開發,使之得以光大弘揚;二是大力宣傳推介。當地政府利用各種載體大力宣傳推介宏村文化,特別是通過發展旅游 讓村民形成生態和環保意識。
(二)抓住農民增收這個根本。據村民講:本世紀初,宏村旅游業已經有了一定發展。但發生着的一件件怪事卻讓當地政府陷入了沉思:在旅游旺季,村民公然用馬車阻攔游客,甚至用牛馬糞塗牆,驅趕游客;古民居沒人維修,搖搖欲墜;游客花30元買門票,卻只能參觀兩個民居。不僅如此,736名村民還把該村所在的黟縣縣政府告上法庭,聲稱縣政府侵犯了他們的財產權。痛定思痛,當地政府深刻認識到:在通過發展旅游對古老民居進行保護開發不能把農民摒棄在外,而應該把作為保護開發工作的主體。對此,當地政府從解決旅游資源產權和經營權矛盾入手,並與北京一家公司合作開發宏村古村落旅游,按照“政府主導、企業運作、村民參與”的方式,啟動了實質性的古村落保護和整治行動,老房子得以修葺,古村落得以保護,旅游的興起,農民的腰包日漸鼓起來。
據資料,目前宏村景區村民收入的70%左右來自于旅游業。交談了解,10年來,村民人均收入增長了5倍。
(三)強化現代經營這個方法。宏村的旅游開發利用則經歷了三個時段,先是行政型企業運營;之後交付鎮里經營。但由于產權和經營權的關系沒有解決理清,各種矛盾糾紛一直不斷,嚴重影響了古民居和民俗文化的保護開發。2000年左右,他們將產權和經營權進行分離,采用轉移經營權方式,引入北京中坤集團的“黃山京黟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對宏村古村落進行旅游開發利用。旅游發展公司按照現代理念在保護古民居和民俗文化的大前提下,對景區開發經營,提高了服務水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得到提升。
(四)貫穿“保”“開”融合這根紅線。一是把保護工作當作頭等大事。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游客巨增,在巨大商機和現實利益驅動下,村民紛紛改造老房子建旅館、開餐廳,或打通沿街牆體開店擺攤,古民居保護面臨新難題,。對此,當地政府先後編制了宏村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等一系列規划,划定核心保護區、建築控制區和環境協調區范圍,嚴禁在古村落內新建住宅和附屬物。先後處理違章建築50多戶,拆除違章攤點1350多平方米。二是推動保護工作制度化。成立民間保護協會,制訂村規民約,與農戶簽訂保護協議:凡存在破壞古民居行為的農戶,一律不發放年度旅游基金;對違法違章建設,一經發現立即拆除。三是對保護工作舍得投入。宏村規定:每年的門票收入中有33%要返還給當地政府與村民,用于古村落和古民居保護。隨着村民古村落保護意識的增強,宏村正實現從被動保護到主動保護、從單一保護到全面保護、從靜態保護向“活態”整體性保護轉變。(作者系哈爾濱工業大學 王褀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