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黑龍江 > 本地新聞

大興安岭:用“三年攻堅”開啟龍江新興安建設新征程

2018-04-11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大興安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貫徹新發展理念,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全面開展“三年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行動,堅決打好“七大攻堅戰”,努力做好“十方面工作”,紮實推進林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堅持5項原則,實現“三年攻堅”總體目標

  一是堅持生態優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把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作為林區建設的根本任務,堅決守住生態紅線,決不走破壞生態、粗放發展的老路,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二是堅持市場導向。做強優勢產業,增加有效供給,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轉型發展之路,實現林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是堅持依法治區。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努力培育法治文化,在全社會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讓廣大職工群眾在生產生活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四是堅持統籌推進。牢固樹立全區“一盤棋”思想,正確處理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的關系,尊重基層首創精神,以重點突破带動整體推進,在整體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

  五是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增強市場意識、機遇意識,樹立辯證思維、戰略思維,弘揚以艱苦創業為核心的大興安岭精神,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

  總體目標是,林區新型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生態經濟規模和質量大幅提升,重點領域發展要素有效聚焦;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政府管理體系、森工企業經營體系、社會治理體系基本完善;森林質量和生態系統功能持續恢復,生態管理的統籌能力和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城鎮居民、林業職工貧困人口全部解困,到2020年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林區小康社會,到2035年林區治理和轉型發展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龍江新興安。

  二、打好“七大攻堅戰”,走出全面振興發展新路子

  一是打好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全面巩固停伐成果,切實強化污染防治,加快建設生態強區。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普遍提高、保護措施更加齊備,不斷改善的生態環境成為大興安岭的永久名片。

  二是打好重點國有林區改革攻堅戰。強化頂層設計、勇于攻堅克難、多措並舉,推動具體工作全面提速、縱深推進,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提高林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三是打好產業發展攻堅戰。圍繞做好“三篇大文章”,加快發展生態旅游、生態食品、生物醫藥、水經濟和綠色礦業、林業碳匯、文化等生態主導型產業,走產業聯盟、創新驅動、打造精品的發展之路。不斷培育新增長領域,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綠水青山和冰天雪地轉化為金山銀山。

  四是打好基礎設施建設攻堅戰。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系統布局、分步實施,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謀划好、建設好公路、鐵路、航空、水利、管網、管護站、通訊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全面提升林區發展綜合承載能力。

  五是打好優化發展環境攻堅戰。把法治和作風建設作為優化發展環境的治本之策,大力實施專項整治,從嚴查處違法行政和違法經營等行為,建立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營商環境。

  六是打好防范重大風險攻堅戰。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實施重大風險清單管理,加強各種風險源的調查研判,提高動態監測、實時預警能力,把風險化解在源頭,在資金、債務、社會穩定等方面不出現重大風險。

  七是打好穩定脫貧攻堅戰。聚焦精准、集中攻堅,主攻產業扶貧軟肋,補齊“三保障”短板,建立常態化長效脫貧機制,統籌推進農村、城鎮和林業脫貧,堅決防止“數字脫貧”、“被脫貧”現象,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可持續穩固脫貧。

  三、做好“十方面工作”,夯實龍江新興安建設基礎

  一是加快建設美麗興安。突出抓好森林防火,嚴厲打擊毀林開荒、破壞濕地、亂捕濫獵和掠奪性采摘等違法違規行為,加強自然保護區標准化、規范化建設,實施稀有永凍層凍土保護,科學划定“三區三線”。創新營林生產方式,總結推廣塔河試點經驗,實施打造杜鵑花海工程。深入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全面推行河長制,為全省人民提供兩江“源頭活水”。

  二是全面深化林區改革。堅持先易後難、蹄疾步穩,先期剝離企業辦教育職能,分步完成醫療衛生、公檢法司、廣電系統等職能的移交。堅持因企施策、因業施策、分步搞活,全面完成北奇神藥業公司改制,創新神州北極木業、農工商公司管理和運營機制。加快政府和林業企業機構改革,推進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三是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按照“一道兩地三線六區”發展布局,傾力打造“十大旅游品牌”,不斷豐富旅游產品供給,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發展全域旅游,建設旅游強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選准“當家”品種,做到一場一品、一場幾品,加快發展管護區經濟。完善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立全區碳匯基礎數據庫,推動圖強碳匯造林項目早日上市交易,加快發展碳匯經濟。

  四是發展外向型經濟。對接國家“一带一路”和省“打造一個窗口、建設四個區”發展定位,盡快完成洛古河大橋建橋協定草案上報、國內可研、初設,推動阿瑪紮爾林漿一體化項目建設,推進北極星林業經濟貿易合作區申報國家級境外園區。建立對俄地區交流合作定期會晤機制,深化在經貿、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環保、體育等領域合作。強化與廣東揭陽市對口合作,優勢產業融合互補。

  五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區。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嚴格規范行政執法,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准制度,細化、量化行政裁量標准。以各級領導干部為重點,加強依法行政培訓。加強規范性文件制定、備案管理和前置審查。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嚴肅查處非法干預司法活動和司法腐敗案件。

  六是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動態完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中介服務清單,積極推進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深入推進流程再造、“五零”創建,推動惠民惠企各項政策和服務措施落地。持續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立信用信息應用平台和基礎數據庫,全面實施失信守信黑紅名單管理。積極培育尊商重商親商安商的現代商業文化,支持非公經濟發展。持續整頓機關作風,深入開展重點抽查、明查暗訪。

  七是努力建設文化強區。加強主流媒體及傳播手段的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加強網上輿論引導,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出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新時代大興安岭精神實施意見》,深入挖掘和豐富以艱苦創業為核心的大興安岭精神內涵。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北文化、民俗文化、開發文化、森林文化、冰雪文化等優勢文化資源,形成獨具林區特色的文化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構建均衡發展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八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將林業局規划納入縣區整體規划,積極推進“多規合一”。深化落實“一環兩縱三通四聯”總體規划,加快推進瓦西、呼十、連阿、龍江第一灣等公路建設,大力推進防火公路升級改造。盡快完成漠河機場改擴建,加快呼瑪、塔河通用機場建設。分年度、高質量完成373座管護用房新建改造任務。加強通訊網絡建設,實現行政村、口岸、景區及公路鐵路4G網絡無縫覆蓋。

  九是全面加強經營管理。實施財政資金績效管理,最大限度提高資金使用效能。通過續貸、延長還款期限、債務重組等方式,減輕還款壓力。采取出租、動遷周轉、回遷安置、建立人才公寓、發展旅游康養等方式,降低棚改樓房空置率。全面落實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監理制、責任終身制,利用電子信息技術綜合監管,確保項目建設規范有序。

  十是切實增進民生福祉。發展短平快項目與發展特色產業相結合,激發內生動力,變輸血為造血,带動貧困戶穩定長效脫貧。多渠道籌措資金,繼續為林業職工增加工資。穩妥做好改革過程中職工安置工作,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適時提高我區特困供養、城鄉低保標准,全面提升保障水平。建好“戶外勞動者愛心驛站”,改善戶外工作環境。(作者系中共大興安岭地委委員、宣傳部長劉洪久)

[責任編輯:肖靜文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