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本地新闻

湖北荊門沙洋發掘大型新石器時代墓葬群

2018-06-13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通訊員全凡華 記者杜一可 吳超群報道:6月12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宣布,位於荊門市沙洋縣的城河遺址王家塝墓地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獲,已發現新石器時代墓葬212座,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上的墓葬有5座。專家認為,王家塝地點應是城河遺址屈家嶺文化的大型墓地,其等級高、規模大、隨葬品豐富,在長江中遊地區較為少見。

  城河遺址位於沙洋縣後港鎮雙村村13組、龍壋村3組,最初發現於1983年,目前該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考古隊在城河遺址西北區域王家塝,發現屈家嶺文化時期大型墓地。今年3月,聯合考古隊開始對王家塝墓地開展勘探、發掘。通過對王家塝地點進行系統布方發掘,發現墓葬218座,其中新石器時代墓葬212座。根據勘探和發掘情況,墓地東、西、南界已明確,北側仍存在大量墓葬。墓葬分布十分密集,有少部分存在打破關系,顯示出作為一處公共墓地,有著明確的規劃和布局。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彭小軍說,在發掘區內已發現的墓葬遺存中,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上的墓葬有5座,32座墓葬的開口面積在4平方米左右,61座墓葬在2.5平方米以上,其餘墓葬多在1.5-2平方米左右。同時,根據觀察,墓葬在空間分布上似乎存在分組現象。這種墓葬面積的差異和空間分布,很可能意味著社會分層和群聚現象。

  彭小軍認為,王家塝墓地的發現和發掘,為全面了解長江中遊地區中等規模城址的聚落布局、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新的認識。城河遺址居址-墓葬-城垣三位一體的系統發現,是探索屈家嶺文化時期的社會組織結構、族群、葬俗、技術工藝,以及深入研究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的重要信息支撐。

[责任编辑:蒋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