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网讯】记者刘洗涌、特约记者周志斌、刘恩权报道:记者从邵阳市双清区宣传部获悉,该区书法家李爱民的作品继去年入展“全国第四届草书展”之后,今年5月,又一次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艺术展”。近日,记者慕名来到邵阳市双清区东大路567号店面探寻李爱民鲜为人知的艺术之路。
一间老旧的临街门店,店内几乎被零摊、桌椅、餐具堆满,店内光线暗淡,这显然不是一个适合书法创作的地方。但恰恰这就是两次入选“国展”并具备加入中国书协资格的书法家李爱民的创作之地。
“他怎么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呢?”带着疑问,记者探寻着李爱民的书法“踪迹”。
李爱民走上书法这条路完全是一次偶然。他父母只是很普通的市民,没有所谓的家学渊源。1987年他就读邵阳市第三中学时,和发小学长陶更强一起学美术,立志考美院当画家。当时绘画班和书法班共用一间教室,有一天,画完画闲得无聊,李爱民站在书法班同学的旁边看陈硕老师写书法,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被那种潇洒自如沉稳痛快的挥写状态迷住了。“想学书法?”陈硕无意识地问道。“嗯!”李爱民忙不迭地点了点头。陈老师要他暑假去学,那个暑假他练了整整一个假期的柳楷,陈老师看他家经济困难还免了他的学费。几个学期下来书法的兴趣与日俱增,绘画却逐步荒废了。
九十年代结婚生子后,父亲把油布生意交给他做。当时父母年老孩子尚幼,生活的压力、繁重的体力劳动压得他透不过气来。李爱民小时候出过车祸,右脚不幸落下残疾,做油布十分辛苦不是常人能够承受的,烙油布时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得用塑料焊枪焊接起来,油布受热散发出来的气味难闻且有毒,带上防毒面具那刺鼻的气味还不停地往鼻孔里钻,最难受的是烙一床油布在地下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仍不舍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苦练书法。
学书过程中的迷茫无时不在,就像窗户纸样遮挡着光线,看不透,难以突破。好友陶更强时常鼓励他,为此他买了一套陈振濂教授编撰的《大学书法教程》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按照书上的方法临摹创作,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王铎、苏轼、李邕的行书都广为涉猎。这一时期广泛地临帖,背临意临甚至变体创作,书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8年后,大货车不能驶入城区,他索性停了生意专攻书法。这一时期他潜心于大草的研习,他最喜欢的是怀素的《自叙帖》和张旭《古诗四帖》这两本字帖。他反复临摹、拆解、推敲,滚瓜烂熟于心,以此为根基又博采众长杂糅各家,一本《中国古代书法经典(草书卷)》反复临写揣摩,精装的书本都被他翻烂了。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兴起,为李爱民开辟了新的更广的课堂。他通过电脑与手机,在线向名师与大家学习,取长补短,加上不断练习,书法技艺日趋精进。
书法贵在用笔,“提按、顿挫、转折、跳宕、停驻、使转、发力,各人有各人的面貌,各人有各人的节奏。”笔者听了有些蒙圈,就让他拿笔示范,他妻子默默地过来给他铺纸,要不怎么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站着一个无私奉献的女人。
草书写得快费纸也多,本来拮据的家庭又多了一笔开支。为了节省用纸,廉价的毛边纸他是先淡墨后浓墨地反复写,直到看不清点画辨不清结构才换一张。即便这样不到十天他的屋里就堆满了废纸,要往废品店清理,可见他用功之勤。
但是书法上的勤奋一时也解决不了经济上的困难。四年前他就开了“艺碗面”面馆,言下之意就是以从艺之心来做一碗面条。生意开始十分火爆,但是做着做着,以艺术之心做面条的心境慢慢又转到纯艺术上来了,开了半年多面馆就停业了,他又专注于书法艺术。
这几年为了参展不能老是写毛边纸,为了省钱买相对贵一点的宣纸,他连烟都戒了。“书法练成我这样纸笔钱都没有,是不是挺悲催的.....”与李爱民的谈话不时地被尖啸的汽笛打断,“文艺当随时代,书法更要是这样。”李爱民书法创作紧跟时代,他从电脑上将书法名家作品打印出来贴满书案对面的超大镜框。他和陶更强经常在一起讨论当代书风,有得意的作品就拿去向邵阳市原书协副主席罗一川先生请教。
习书几十年,因条件限制他没有拜过名师,没进过培训班,却自学勤练善思,厚积薄发。近年来他的书法作品逐渐在各类书法大赛中脱颖而出,特别是他的作品继去年入展“全国第四届草书展”之后,今年5月又一次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艺术展”。
“逊志时敏”是李爱民的座右铭,也是他一贯奉行的为人处世准则。梅花香自苦寒来。李爱民如一棵蛰伏在邵阳书苑遒劲的梅树,历经漫长的严冬,在不屈的坚守下,抬头间,大片的花朵终于在枝头娇艳地绽放了。好一派怡人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