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本地新闻

夏军:系统治理 应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2018-06-26
来源:香港商报网

   

武汉大学海绵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夏军。

  【香港商报网讯】6月24日,第二届智慧海绵城市论坛在武汉圆满闭幕。武汉大学海绵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夏军以专家的眼光,解读了关于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些问题。

  记者: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分别是什么?

  夏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生态城市发展的新理念,这对我国城市的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科学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国务院2015年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的文件,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智慧海绵城市论坛,就是搭建一个国内“政、产、学、研、用”交流的平台,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通过实践,一步步厘清和解决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首先,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是其核心,应强调系统性科学思维的应用,综合考虑城市水循环的各个部分,系统治理城市已经发生的 “水体黑臭”、“河湖生态退化”等城市病等问题。

  其次,要因地制宜,考虑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地域特点,本地降雨径流的产生及雨水径流污染规律,形成试点地区的标准规范体系,使海绵城市建设有标准可依,有方法可循。

  最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在于提高海绵系统监测的模型化、定量化水平,准确把控细节、评估效果。

  记者:“海绵城市”的建设越来越紧迫,当初这个概念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夏军: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发展速度飞快,人口增长迅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内涝、水体黑臭、河湖退化等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水体黑臭的形成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暴雨形成初期雨水,淋洗冲刷了路面及其较多的生活垃圾和污染物质,形成水体的面源污染,久而久之淤泥堆积,湖泊河流堵塞,导致水体厌氧、发臭。

  上面所说的城市病不仅是中国所面对的挑战,也是未来2030至2050年全球城市发展尤其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因为未来全球大约有70%至75%的人口居住在城镇,这对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的挑战。如何解决?可以借鉴国际上的一些成功案例,比如新加坡,国土面积只有710平方公里,单位面积人口密度达7000多人,新加坡对城市雨水管理与环境治理就做得很好,陆地以及楼层利用空间积雨加以利用,城市管网的水循环和排水系统设计科学、管理措施完善。

  中国提出建设海绵城市就是一条科学治理的途径。形象地说,海绵城市指城市的功能,需要具备像海绵一样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不仅缓解城市渍水,而且通过净化“释放”蓄存的水,来滋润城市的生态林草植被和河湖生态系统,让水循环利用更加充分。

  记者: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夏军:我国不仅是南方也包括北方的部分城市暴雨洪水多,环境污染重,发展速度快,对水灾害和环境治理的要求也高,这些矛盾冲突的焦点必须加以解决。

  由于城市建设与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思维,科学、合理地规划海绵城市建设。通常说海绵城市建设的“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就是一个系统思维。比如武汉市2016年发生的“城市看海”问题,就应该把城市内涝与城区低环境影响开发建设(LID)、与城市河网排水系统以及长江、汉江的外江水文水环境联系在一起,对城市水问题进行整体规划、综合治理,观测和认识城市“水量~水质~水生态”变化与城市建设的互联互动规律。

  另外,海绵城市建设要有风险意识,有一个时间、空间和对象的立体化的考量,聪明地应对问题,这才是智慧城市的意义所在。例如,城市都有一定的抵御水灾害的能力,但不能超出风险范围。所以要通过划出易涝的风险区,实行提前预警,找到城市暴雨洪水的成因,最大程度地减少“城市看海”现象的发生。

  记者:由于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学科及管理部门,而我国各个城市差异较大,要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请您以武汉为例,谈谈这个思路。

  夏军:要因地制宜开展技术、相关参数本地化研究,进一步完善建设指南,解决不同地域特点可能出现设计和参数选取的“水土不服”等问题,避免海绵设施与实际情况脱节。城建部门、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应该联合行动,有的放矢,采取科学的思维和态度,通过系统论的方法,分期、分批解决问题。

  各地城市的气候、地质结构和水文环境不一样,所适用的标准和措施也不可能一样。比如武汉市,在海绵试点启动之初只有部颁指南,没有本地标准或指南,缺少可借鉴案例。所以,武汉首先要在部颁指南指导下,结合本地情况建立一套适用和有本地特色的标准规范体系;还要加强海绵建设应用基础和科学技术的研发,建立适用于本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成套技术体系,在消化吸引国外建设先进技术与经验的过程中,避免“依葫芦画瓢”。

  记者:2015年4月,武汉市获首批(16个)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过三年的改造和治理,武汉试点有哪些成效?

  夏军: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经过三年建设改造,目前武汉市青山、汉阳四新试点区内计划的288个项目已基本完工,建设面积58.5平方公里,初步实现了海绵体“呼吸吐纳”的功能。目前,武汉市青山港、东湖港等黑臭水体、水质得到改善。2017年8月24日5时至6:30,武汉市突降暴雨,雨量达113.5mm(超百年一遇),当天,经拉网式排查,已完工试点项目上未出现长时间渍水。

  总体来看,武汉海绵城市试点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市民生活舒适度得到提高,试点成效已经显现,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初步形成,受益人口已超过30万。(程华 梅婷 杜一可)

  小资料:夏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资源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主席、世界水理事会(WWC)常务理事、世界水资源智库(GTT)核心专家之一,为中国和国际的水文科学、水资源研究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责任编辑:程向明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