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陸海 聯動內外 吉林全力打造開放新格局
——“絲路吉林”融入“一带一路”建設五周年紀事
冀文嫻

琿春河鳥瞰
封閉,是外界對吉林省的普遍認識。但實際上,這個與海洋最短距離不到4公里的省份,自改革開放以來便一直執着地向那片藍色“闖關”。1992年,琿春被批准為開放城市;2009年,國務院批復《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划綱要——以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這兩個成果對吉林開放具有標志性意義,但困于東北亞時局,其意義也似乎僅限于此。直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带一路”倡議,吉林 “闖關”出海方才邁出實質性步伐,短短5年的成就已遠超過去35年。
正因如此,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道出“吉林省向東、向南、向北三個方向並進的開放通道初步形成”的語氣里,省長景俊海在6月20日“長滿歐”班列德國紐倫堡發車儀式上,揮下發車令旗的神情中,無不包含着向封閉過去揮劍告別的意味。
置身新時代,吉林開放想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走得更快。巴音朝魯提出的“絲路吉林”便是這樣一個旗標,它不止要打破困擾多年的封閉,更要謀求新時期開放主角的歷史擔當。景俊海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未來五年,吉林省將加快互聯互通,建設“絲路吉林”大通道,全力打造對外開放新平台和新格局。
在“一带一路”東方,一抹名叫“絲路吉林”的光正在點亮。
三路突圍 “絲路吉林”執着融入“一带一路”
在范圍經濟學上,距離是個冷酷的發展要素。在世界經濟循環長期依賴海洋航道的近現代史上,一些地方因為沿海而繁華似錦,一些地方則因為深處內陸而黯然失色。俯瞰夜空下的中國大地,一條光跡自東南沿海向北、向西逐漸暗淡,便是這一規律的現實寫照。
對吉林這個沿邊近海省而言,面對這一現實,顯然“心有不甘”,不是因為它與那片藍色離得多麼遠,而是離得實在太近。站上吉林琿春某個高地即可望見4公里外的俄羅斯波謝特灣,15公里外的日本海。盡管吉林因時代眷顧擁有不錯的現代工業家底,但卻長期受制于無法突破的地緣困局,眼看滄海之變,無力施展抱負。因為忍過這種煎熬,吉林融入“一带一路”的這五年,當真是一場日夜兼程的急行軍。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带一路”倡議的當年,2013年8月,在中俄雙方政府的共同推動下,關閉11年的琿馬鐵路口岸重新打開,26.7公里的中俄琿馬鐵路(吉林琿春—俄羅斯馬哈林諾)重啟國際聯運;第二年的5月22日,在上海的亞信峰會上,吉林省與俄蘇瑪集團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合作建設俄羅斯紮魯比諾萬能海港。該萬能港項目正在積極推進,項目建成後,吉林將獲得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出海口。
隨着中俄琿馬鐵路琿春鐵路口岸第一聲汽笛的鳴響,吉林省融入“一带一路”向東的一顆“戰略之星”快速升起。2013年12月,琿馬鐵路實現常態化、多品種雙向運輸,過貨量年均呈現爆發式增長。2017年,經琿馬鐵路進境的貨物總量達249萬噸,進出口貨物品類屢獲突破,首次進口葵花籽油、潤滑脂(油)、布料、韓國食品、廚房用具等,出口清單則新增了輪船配件、冷凍水產品、農產品。
不過,這並非琿馬鐵路這顆“戰略之星”的最終意圖,因為自琿春經琿馬鐵路到達俄遠東天然不凍港紮魯比諾只有63公里。紮魯比諾一直是吉林“借港出海”的首選,這一堪稱奇想的創新,寄托着吉林幾十年的出海夢。該港是俄提出遠東“濱海2號”國際運輸走廊的戰略樞紐,“濱海2號”西起長春,經吉林市、琿春市、俄克拉斯基諾、馬哈林諾,從紮魯比諾出海至亞太地區和中國南方港口。“借港出海”是“一带一路”從琿春向東延伸的關鍵一役,它既可解決吉林乃至東北的出海口問題,還可與向北延伸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交會對接。2015年5月24日,克服重重阻力的琿春—紮魯比諾港—韓國釜山的鐵海聯運航線開出了第一艘貨輪。同年,琿春—朝鮮羅津港—上海、寧波航線開通。吉林向東“借港出海”的夢想逐漸落地。
以中歐班列“長滿歐”打通中國東北—歐洲的歐亞大陸通道,是吉林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又一標志性成果。2015年8月,“長滿歐”首次班列從長春出發,在滿洲里口岸出境,終點到達德國的施瓦茨海德。2017年10月,長春國際港開通“長滿歐”長春—德國漢堡班列。這一年,“長滿歐”實現了高密度常態化運行,1-11月,“長滿歐”貨運量20.7萬噸,增長27倍,實現爆發式增長。目前,“長滿歐”輻射范圍、服務內容均列“一带一路——中國東北線”中歐班列之首。而以長春為起點的另外一條中歐班列“長琿歐”也正在建設中。從長春出發的“長琿歐”班列將由琿春鐵路口岸出境,經由俄羅斯遠東的斯拉夫楊卡、哈巴羅夫斯克連接西伯利亞鐵路前往歐洲。此線路還可經由俄斯拉夫楊卡港,通過海上航線抵達中國東南沿海和日本、韓國等東北亞港口,形成一條新的東北亞地區鐵海聯運大通道。
今年6月20日,景俊海與德國紐倫堡港口執行總裁奧克斯共同為中歐班列“長滿歐”首個海外倉揭牌,這意味着“長滿歐”德國紐倫堡樞紐初步建成並投入使用。吉林向北開放大通道日益完善。
從俄、朝借港出海雖然取得實質性進展,但各方合作的不確定因素並未消除,可謂通而不暢。對此,吉林省在2016年提出向南開放戰略,通過建設通化國際內陸港,“借”遼寧丹東港向南出海。同年12月,通化國際內陸港通關運營,目前已通航國內部分重點港口和美國、澳州、南美等國家和地區港口。吉林向南開放通道亦“神速”打通。
至此,吉林省三路突圍的開放大局基本確立。

繁忙的琿春鐵路口岸
內外聯動 外貿“小省”再問外向經濟之路
開放是發展的必由之路。受制于對外通道,經濟外向度幾乎微不足道的吉林省,對此有着刻骨銘心的感受。2017年,其進出口貨物總值佔全省GDP比重僅為8%,遠低于33.6%的全國平均水平,而同期廣東的這一比重高達77%。補上經濟外向度的短板,對吉林而言,不是一個錦上添花的選擇,而是一個不進則退的抉擇,須背水一戰。
開放带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以‘一带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縱觀國內各“一带一路”節點省份,可以發現,“絲路吉林”稱得上這一國家開放新格局的“縮小版”。
通道建設開辟了“絲路吉林”的開放廣度,但沒有開放深度的支撐,廣度難有實質意義。開放深度取決于開放型生產力的構建。截至目前,沿着“絲路吉林”大通道,初步形成了三個集中開放高地。在長吉腹地,長春興隆綜保區獲批設立國家級口岸並實現了保稅貨物鐵海聯運零的突破,長春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和固定資產投資雙雙突破了1000億元大關,吉林市中新吉林食品區被認定為中國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試點,吉林市保稅物流中心(B型)通過國家聯合驗收;在開放窗口琿春,琿春國際合作示范區已成為產值近百億元的國際海產品加工集散基地;年換裝能力達到800萬噸的琿春鐵路換裝站改造已完成;在向南開放窗口通化,國際內陸港務區公路集裝箱中心站投入使用,保稅物流中心(B型)主體封閉,貨物吞吐量突破500萬噸。
通道與平台,是“絲路吉林”的理想框架和基礎。理想能否豐滿、基礎能否激活,突破點還在于構建開放型經濟的創新高度和力度。
景俊海提出,未來五年,吉林省將瞄准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深入實施“聚焦開放配置資源”戰略,大張旗鼓地讓吉林更加開放。對外,擴大東北亞區域開放合作,發揮中國—東北亞博覽會、中國—北歐經貿合作交流活動等開放平台作用,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配置市場資源;對內,聚焦“北上廣”和“蘇浙津”等國內地區,推動建立長期穩定的緊密型全面戰略合作關系,在投資合作、市場共享、產業轉移承接、跨省勞務協作和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等方面深化合作。
思路決定出路,出路既定,實施力度便是關鍵。自今年3月以來,巴音朝魯與景俊海率領省党政代表團,先後赴北京、浙江、上海開展學習考察之旅。5月底,隨着景俊海率團的蘇、粵經貿合作之行在深圳畫上句號,吉林省“聚焦開放配置資源”戰略,成功搭上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快車”。6月17日至26日,景俊海率領代表團先後訪問德國、奧地利、韓國,10天行程, 23場活動,以汽車和冰雪產業為先導,引進來、走出去並重,達成了一系列務實合作。
如今,吉林省初步形成了以汽車及零部件、高鐵、化工產品、農產品深加工產品、現代中醫藥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等為代表的新出口格局,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則達到48%;在走出去方面,截止目前,全省核准備案設立境外企業693家、境外機構101家,投資目的地覆蓋世界上73個國家和地區,對外實際投資累計36.71億美元。
盡管吉林省經濟外向度的數據遠未達到可以驕傲的程度,但崢嵘初露意味着潛力迸發的開始。自此,吉林省基于“一带一路”構建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開始走上行穩致遠之路。
【評論】
“冰絲”重啟圖們江之夢
吉林開放需謀划更高站位
為了引進域外投資,景俊海沒少下功夫——這是坊間對景俊海今年以來頻繁出訪國內外的印象。這些只是看得見的功夫,其背後有一個“看不見”的夢想,“埋伏”在他的出訪行程中。筆者以為,這個夢想就是,抓住“冰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冰絲”)如箭在弦的歷史機遇,將吉林開放推上面向全球的更高站位。
其實,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景俊海已經“隱約”表述了吉林開放的新夢想。他說,必須放眼國內外,發揮東北亞地理幾何中心、沿邊近海優勢,抓住“一带一路”建設歷史機遇,以與俄共建“濱海2號”國際運輸走廊為突破口,全面布局對外開放新舉措和新空間,全力打造對外開放新平台和新格局。吉林開放的新平台和新格局到底是什麼,景俊海並未透露,但他給出了一把鑰匙——濱海2號。
俄羅斯“濱海2號”最終將在吉林琿春完成與中國“一带一路”倡議下中蒙俄經濟走廊的戰略銜接;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就“開展北極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達成共識。俄羅斯提出的北極航道,西起西北歐北部海域,東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形成一條從東北亞到西歐的航海大通道。顯而易見,“濱海2號”就是“冰絲”與“一带一路”戰略對接的重要組成部分,琿春則是構建這一對接的戰略樞紐,有條件成為“冰絲”中國起點。
如果能將琿春作為“冰絲”中國起點,景俊海提出的開放新平台和新格局就會浮出水面——以一個全新跨境區域合作設想,重啟沉睡多年的圖們江之夢,跳出吉林謀划吉林開放、提升吉林開放水平。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圖們江地區國際合作開發經歷了吉林省首倡設想、中國政府積極推動、聯合國開發計划署(UNDP)主導規划的過程。1991年,UNDP將圖們江地區國際合作開發確定為重點開發項目,提出以圖們江口為核心興建“第二個鹿特丹”、“再造一個香港”,带動圖們江地區1000平方公里的小三角地带和10000平方公里的大三角地带開放發展,預測所需資金300億美元,需時20年。
但20多年過去了,UNDP並無多少實際行動,只有中國意願最強烈,出台了一系列實打實的政策。作為圖們江區域中心城市的琿春,各方面都取得可喜發展,人口增長到30多萬。但由于多方面限制,圖們江地區開發與最初的宏大設想相去甚遠。UNDP計划漸漸被人淡忘。
中俄關系的持續升溫,朝鮮開放發展的政策信號,地緣政治格局令人意想不到的演變,以及“冰絲”引起世界的極大關注和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再次將圖們江之夢拉回人們的視線,也為吉林省擴大對外開放國際視野、更大程度服務東北振興提供了難得機遇。
時勢變遷,並非東北亞國家主導的UNDP計划已不可能作為圖們江之夢的實現路徑,吉林省要抓住“冰絲”機會,需要一個全新戰略設想。作為圖們江、東北亞地理幾何中心,吉林構建區域合作新平台、新格局,不是一個省的事情,也不只是中國的事情,近期目標至少是中、俄、朝三國的事情,遠期目標則是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這個新平台和新格局,既要有利于吉林開放,也要有利于周邊國家協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吉林開放取決于與周邊國家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基于“冰絲”的戰略紅利,以琿春的戰略位置,筆者認為,重啟圖們江之夢的全新戰略構想,第一步是爭取將琿春作為“冰絲”中國起點,完成“一带一路”與“冰絲”的對接;第二步,在此基礎上,提高吉林開放的國際站位,率先提出一個以圖們江區域金三角琿春為中心的跨境區域經濟合作新框架,作為重啟圖們江之夢的新起點和發動機,打造東北亞區域新的增長極;第三步,發揮這個區域性增長極的輻射作用,凝聚東北亞區域力量,推進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這是吉林的機遇,也是圖們江地區、整個東北亞地區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