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湖北 > 本地新聞

一部刻在時間里城市變遷史 洪山三級跨越式發展紀實

2018-08-11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2018年上半年,武漢市洪山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1.94億元,同比增長9.2%,增幅較武漢市高1個百分點,在中心城區中排名第一位。

  成績的取得,是武漢市洪山區党和政府奮力拼搏、真抓實干的結果;亦是四十載歲月沉澱下的一次破蛹而出。

  四十載光陰如梭,武漢市洪山區從一個純農業城區發展到以城带鄉的中心城區;從全區務農到全部人口入住中心城區。從全區以農業為主到只有工業和服務業。

  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市民,農業變工商業,在改革開放四十年里,武漢市洪山區實現三級跨越式發展,為探訪發展背后的故事,香港商報記者來到洪山,通過實地探訪,一幅斑斕的畫卷將徐徐揭開。

  農村變城市

  洪山在行動

  林鶯,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一個生活在洪山的香港人,2005年,她不顧家人的反對,從香港嫁到洪山。她說:“那時的洪山,相較于香港而言,宛如一個縣城,雖然,一眼望去這里沒有一點大都市的樣子,然而,這里的名校、這里的環境卻使我預感,這里絕不會一直是這個樣子,這里有着巨大的發展空間,所以,我選擇留在這里與這個城市一同成長。”

  洪山區的發展沒有辜負林鶯對這里的期待。

  在街道口,群光百貨,新世界百貨、銀泰百貨、未來城、阜華大廈等商業體讓曾經“菜園子”變成都市核心區。兩條主干道、兩條地鐵線,三大商業龍頭,讓街道口成為武漢頂級商圈和城市文明的精華區塊。

  在楊春湖高鐵商務區,東湖金茂府項目開工面積已達24萬平方米。華僑城中央科技文化區項目已完成前期工作。廠前村5、6號還建地塊正式開工。北洋橋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及高壓線遷改工作加快推進。

  在青菱高科技產業園,拆遷還建、基礎設施及項目建設提速:2018年上半年完成94.07%拆遷總量;完工道路28.4公里,佔里程的49%;累計引進工業項目26個,其中實現投產項目12個,在建項目5個,今年計划開工項目4個。

  在紅霞村。“紅霞”品牌已經與武漢大型物流、建材、汽配等產業園緊密相連,寬闊的馬路,別墅成群的社區,處處都是充滿活力的都市景象。

  不僅如此,未來,一座世界一流的知識創新之城即將崛起!

  2017年10月25日,由洪山區發改委牽頭,委托武漢市城市規划設計研究院編制的《武漢“大學之城”示范區建設總體規划》提出,洪山區要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內一流的大學之城,國內知名的創新之城。

  規划顯示,大學之城將以南湖智核為中心,以濱江創新带、環湖科技带、六湖生態廊為支撐,打造一座世界一流的知識創新之城。

  大學之城的核心區,包括了環南湖大學聚集區、環街道口大學聚集區、環魯巷大學聚集區和環黃家湖大學聚集區,囊括武漢一大半的高校。

  到2020年,洪山的“環大學經濟圈”將顯雛形。這座國內一流的“大學之城”,將建成三大片區:環東湖大學之城核心區、泛南湖大學之城示范區和環黃家湖大學城拓展區。

  在環東湖大學之城核心區,將建設理工智谷、武大珞珈創意產業園二期、華师文化街、722所科技創業孵化器、烽火創新谷等。

  農村變城市,洪山在行動。

  農民變市民

  城里人的生活簡單而又快樂

  居住于洪山區北港村的小趙,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武漢洪山人,今年24歲的她,正准備着在家附近找一份工作。

  她對記者介紹說:“小時候,家中是以務農為生的,那時候我覺得城市只是向往中的東西,可沒想到,說是農村的地方說變就變了,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我們一家人也由村民變成了市民,這個我生長的地方,現在已經是城市了!我又何必大老遠的跑去北上廣發展了。”

  今年74歲的李大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當時恰逢黃家湖大學城建設,村里啟動征地、拆遷等工作,我們覺得這是很好的機遇。”也就是這份機遇,李大爺成功由農民轉變為市民。

  今年73歲的譚婆婆,是紅霞村土生土長的居民。已入伏天的武漢,雖然酷熱異常,但譚婆婆依舊正常來到社區活動中心參加文娛活動。

  上世紀80年代,譚婆婆一家人以務農為生。農忙時節,為了趕上早晨的集市,譚婆婆經常凌晨2點就要從村里出發,騎自行車趕到武泰閘附近的菜市場。即便如此,辛苦一天的菜農,賺的幾十元錢,往往只夠一家人基本的溫飽。譚婆婆說,很多村民選擇進城務工,或者遠走他鄉,誰也想不到如今自己也成了城里人。

  農民變市民,得益于洪山區城中村的改造。

  據介紹,截至2017年11月底,洪山區已累計完成城中村房屋拆遷面積2022.68萬平方米,還建房開工面積1020.12萬平方米,還建房竣工面積886.32萬平方米;除天興鄉三個村外,36個村完成戶口改登等工作,涉及31684戶、95052位村民完成了戶口改登工作;39個村都辦理了社保,7.5萬村民參加了社保醫保及城鎮社會養老保險,其中勞動力參保56376人,養老保險18790人。以洪山區自主改造方式實施的28個村中,已完成15個村的全部回遷及8個村的部分回遷工作。

  紅霞新村居委會負責人高翎介紹,物質生活富足的同時,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社區成立腰鼓隊、合唱團、說唱團、書法社等13個興趣協會。每當夜幕降臨,社區的文化活動廣場就會響起或舒緩、或動感的音樂,市民們正享受着健身的快樂。

  農業變工業和服務業

  洪山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在這里有與武昌魚齊名的珍貴稀有蔬菜——洪山菜薹原產地。這里,也曾是一片廣袤的菜園子。然四十載激情歲月之后,這里已然成為工業強區、創意新區。

  2018年上半年,洪山區納稅前200強共納稅 82.77億元,同比增長37.3%,佔公共預算總收入的73%。全區85家規上工業企業中,52家實現產值正增長,其中產值增長20%以上的有30家;湖北省電力、虹信通信、顯升光器件、烽火信息集成、馬應龍等5家10億元以上重點企業累計完成產值65.20億元,佔全區工業產值的59.43%。

  上半年,經濟開發區、青菱科技工業園、烽火創新谷、融創智谷、創意天地分別實現稅收收入14921萬元、2979萬元、591萬元、4550萬元和5749萬元,對全區發展的貢獻穩步提升;納稅前200強企業中,房地產企業數由上年同期的69家減少到67家。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同比增幅79.6%。

  上半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完成稅收10.22億元,佔公共預算總收入的9%,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42.6%;新增入孵企業73家,眾創孵化平台組織創新創業活動123場,吸納國家千人計划、省百人計划、海歸創業等各類人才69名。高新企業發展實現“簽約一批、落地一批、見效一批”,1月至6月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家、培育高成長性科技企業20家。

  除此之外,重點項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也進一步凸顯。

  2018年上半年,洪山區承擔的全市招商引資落地項目2015-2018年簽約項目,從3月份的45個,增加到現在的51個,開工項目個數從14個,增加到32個,開工率從31%增加到62.75%,開工項目總投資從338.9億元,增加到1268.1億元,完成投資36.9億元,增加到306.55億元。開工項目主要涉及工業制造、證券、商服、醫療、教育、信息技術、房地產等領域。今年計划實施區級重點項目100項,總投資3474億元,截至7月底已完成投資135億元。

  從種田到“種房”,再到“種創意”,歲月更替,創新精神始終相承。區校聯手便是一顆種下的種子。

  區校聯手,用創業園、孵化器留住高校的人才,培育和扶植一批優秀的創業項目,引進真正有創意、带來創造動力的機構,推出優秀的產品和作品。

  如今,在洪山轄區內,二環線沿線和周邊高校集中:武大、華中师大、武漢理工大、華中農大……不少高校利用緊鄰快速路的交通優勢,與洪山區合作,加速策划出一批主題項目。

  洪山區發改委負責人介紹,該區正與高校協商,建立七大“一體化”體系,包括:區校人才一體化,政產學研一體化,區校產業園一體化,區校資源一體化,公共資源一體化,人文精神一體化,社區、校區、園區一體化。

  建設“城市中的大學,大學中的城市”。洪山正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記者吳超群 通訊員李濤)

[責任編輯:肖靜文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