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江蘇 > 商報專稿

【非凡四十年·精彩江蘇】 六合竹鎮:農村產業融合 邁步生態致富之路

2018-08-21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杜林 宋璟 報道:中國改革開放始于農村,最不可忽視的變化也發生在農村。四十年來,從地處江蘇、安徽兩省交界的閉塞農村小鎮,到如今一、二、三產業融合、生態優、農民富的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南京六合竹鎮通過幾代人的改革創新,走出了一條農村發展,農民致富的改革之路。近日,本報記者隨南京市委宣傳部組織的“改革再出發 發展高質量——南京慶祝改革開放40年”采訪團一行,探尋六合竹鎮鎮的改革發展之路。

  

 

巴布洛生態谷生態餐廳

  綜合整治激活土地資源

  竹鎮是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古鎮,這里既有悠悠文蘊,又有綠色生態美景和多樣的民族風情。花開四季,瓜果豐碩,鄉鎮企業活躍,大學生創業者、農村電商、農家樂經營者在這里匯聚,已經集聚有3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

  很難想象,在2010年之前,有的村子里還沒有一條適合車輛通行的水泥馬路。“我們進行了大規模的土地整治和流轉,綜合整治面積達到15萬畝左右,引進了國家級、省市級龍頭農業企業,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對于我們集體經濟的增收及带領農民致富,都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竹鎮鎮党委書記李舜說,農民通過土地流轉獲得一定收入,農業勞動力也實現了就地轉移,農村就業創業機會的增加令不少曾經外出打工的農民返流回鄉。近年來,竹鎮鎮農民人均收入每年增幅達10%-12%。

  今年27歲的岑超是竹鎮鎮金瓷村的創業者。大學學習畜牧業專業的他最早在外就業,從事草坪管理。隨着近年來多肉植物大受歡迎,利用自己所學創辦微景觀企業的想法在岑超腦中萌生。“離家幾年,再回到老家,發現這里變化很大,政府在帮助創業者找地、創業支持等方面都有很多政策,我就想,到哪里創業都是創業,不如就在自己的家鄉創業。”如今,岑超的微景觀業務越做越火,不僅有線下批發業務,線上零售業務也逐漸打開市場。

  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後,金瓷村村民統一住進了“金磁家園”,一排排整齊的徽派建築錯落有致,社區服務中心、幼兒園、商業配套設施完善。暑期的金瓷村社區格外熱鬧,這里不僅有排練歌舞的文藝團隊,還有學校的志願者老师為孩子們義務上沙畫課,在社區的一站式服務窗口,從民政、社會保障到安居福利、司法行政,87項具體服務都可以在一個窗口實現全程代辦。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金瓷村的成果,其實是我們一屆屆党委政府不斷努力發展來的,在改革的過程中,我們一步步做了很多實事,讓老百姓信任我們、接受我們。”金瓷村社區党委書記党委書記吳知梅從大學生村官做起,見證着金瓷村日新月異的變化,也實現了自身的成長。

  

 

立友農業專業合作社糧食烘干設備

  機械化+生態+旅游 40年變化翻天覆地

  立友農業專業合作社是30位種糧大戶聯合入股成立的糧食合作社。記者到訪當日正值台風大雨,一組6台高大的糧食烘干機在風雨中照常運轉。社長張立友告訴記者,這一組糧食烘干機一天一夜可以烘干90噸糧食,大大節省了曬糧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2016年合作社組建,購買糧食烘干機的160萬元總費用中,政府補貼了80萬元。如今,合作社3000多畝地僅需10多人作業,從糧食種植到生產加工,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去年一年,合作社純利潤達到200萬元。

  推進農業機械化和生態循環農業,竹鎮鎮不僅引入了30多家龍頭企業,產出脆甜桃、黃玉梨、紫芯山芋等特色農產品,還設立多彩竹鎮農產品展示中心,今年5月,首批8家合作單位簽約,共同打造公共區域品牌,組團打造農產品品牌。

  竹鎮鎮有個大泉湖,過去,湖邊全是農田和荒地,有的地方只有泥土路,2010年以來,道路逐漸打通,建設起了集體項目,四季楓情園、桃花島、巴布洛生態谷等旅游項目串聯起來,讓游客來到這里深度游,產生過夜消費。大泉村村民于奮龍家過去靠打工賺錢,在自家開設農家樂後,每年純收入接近40萬元。

  觀花賞荷,采菱摘藕,豐富的戶外活動,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房車營地……每到周末節假日,位于竹鎮鎮的巴布洛生態谷就迎來大批城里游客,成為六合的一張旅游名片。江蘇永鴻巴布洛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胡鴻飛表示,2012年巴布洛選址在竹鎮鎮,就是看中了這里優良的生態資源,經過土地綜合整治後,成片的土地更適合規划,在不改變原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生態谷不僅實現了生態種植、養殖,也成功發展起旅游產業,還带動了當地近600名農民的就業增收。

  “40年的時間跨度很長,竹鎮原來是地處南京最西北的小鎮,隨着改革力度的加大,我們不斷實現了產業的提升和農業供給側改革。”竹鎮鎮党委書記李舜說,結合自身的產業定位,竹鎮鎮從基礎設施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到發展全域旅游、带領農民發家致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責任編輯:實習生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