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港漁船
收獲滿滿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齊薇然 通訊員招婷婷報道:9月1日,為期4個月的休漁期已結束。當日中午,在青島市嶗山區王哥莊街道的港東漁碼頭,記者看到一條條漁船滿載而歸。據悉,開海第一天,准備了四個月的漁民全部出動,共200多條船,每條船均產量有七八百斤,總量高于去年同期,實現了首日大豐收。
據介紹,王哥莊街道在9月1日同時啟動了“開海節”和“海蜇節”,活動分別在王哥莊街道的港東漁碼頭和黃山社區碼頭舉辦。開海首日,漁民的收獲主要有蝦虎、螃蟹、小牛舌頭、鰻鱗魚、小黃花、白米子、對蝦、大海螺、比管、擺甲魚等,收獲總量約五萬斤。“每年開海之后,我們都第一時間趕來買些新鮮海貨,與家人朋友一起分享。港東是我們青島有名的漁村,今年春節上了‘舌尖3’,讓我們每個青島人都感到很驕傲。”青島市民馬女士表示。
據悉,港東社區地處嶗山北麓,三面環海,擁有6000米長的海岸線,是青島著名的美食之鄉。港東漁碼頭是王哥莊街道最大的漁碼頭,擁有近600年歷史。近年來,除了鮮活海產,還有港東甜曬魚、一鹵鮮鮁魚、湯醃魚等海產品吸引了眾多食客,因此港東的海味也被譽為“六百年前的原汁原味”。下一步,港東社區的特色漁業將實現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實現鄉村產業振興。
海蜇節:品味海蜇文化 振興海洋經濟
在王哥莊街道的另一邊,黃山社區的漁民也在忙着歸港,然后將漁船上的海蜇搬運到岸邊。在碼頭上,可以看到漁民在船上對海蜇進行手工分離,分解出海蜇里子、爪子、腦子、頭、皮,頭和皮上岸后將被浸泡在明礬的池子和鹽水桶中,經過處理后被加工成海蟄頭、海蟄皮,或直接加工成海蜇絲。而海蜇里子、腦子、爪子將被倒入鍋里將現場開水綽熟進行攤涼后將被冷藏或冷凍。漁民告訴記者,如果不及時加工,海蜇則會化成水“跑了”。
據介紹,位于王哥莊街道的黃山社區附近海域非常適合海蜇繁衍生長,社區漁民世代在此捕撈海蜇,距今已有400余年歷史。每年夏季是海蜇的捕撈收獲季,黃山海蜇也作為當地特色海產品聞名遠近,海蜇里子加工技藝為區級“非遺”。
目前,黃山社區有漁船20余條,120余人從事海蜇捕撈,年捕海蜇600萬斤。據統計,漁民每戶收入4萬余元人民币,海蜇的深加工產品年產量達30萬斤。如今,海蜇產品也利用“互聯網+”實現了“引進來”和“走出去”,不僅為當地年輕人提供了創業思路,也讓漁民實現了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