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黃慶松 報導:28日,記者從貴州三都縣政府部門獲悉,近年來,該縣圍繞“一圈兩翼”發展新格局,著力打造“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經濟區”,加大民族傳統工藝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力度,先后開展各項傳承培訓、交流2000餘次,使馬尾繡制作人才增加至10000餘人,有力助推了三都脫貧攻堅。
28日,記者三都縣風情谷萬戶水寨見到了水族馬尾繡的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她攜兒媳婦上陣展示了水族馬尾繡的魅力。
精美絕倫的“馬尾繡”
貴州水族馬尾繡是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水族傳統刺繡技藝,製作過程繁瑣復雜,一件成品,需要經過52道工序,大概1年時間才能繡成,由聰明賢慧的水族婦女世代相傳,繡品呈現彩色淺浮雕感。而這項工藝的傳承人之一韋桃花更是從水族馬尾繡的“民匠”,成為了數千繡工為其提供產品的鄉村企業家。
韋桃花出生在三都水族自治縣,她的家鄉就是水族聚居地三洞鄉。從小就跟母親學馬尾繡技藝的韋桃花通過借鑒、研究古老的馬尾繡精品,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設計,創作出了一批精美獨特的馬尾繡工藝品,成為遠近聞名的馬尾繡手工藝人。
談起馬尾繡,韋桃花如數家珍,滔滔不絕。雖然只有小學文化,但她對馬尾繡的研究已到達專家水平。“一條繡工精美的馬尾繡背帶,背后也有說不完的傳統文化。”韋桃花說,“水族民間傳統的馬尾繡背帶,主體部位由20多塊大小不同的馬尾繡片組成,周圍邊框是有規律的幾何圖案。上部兩側為馬尾繡背帶首,下半部背帶尾也繡有精美的馬尾繡圖案,與主體部位相呼應,製作這樣一件工藝品,要花1年左右的時間。”記者拿起她攤前的一塊圍腰繡品仔細觀察,馬尾繡造型獨特,其刺繡圖案古樸、典雅、抽象。除了給人以美感外,馬尾繡以絲線纏裹馬尾進行縫制,馬尾質地較硬,能使圖案不易變形,馬尾中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持外圍絲線光澤。
韋桃花說,如今,馬尾繡成了人們喜歡的旅遊商品。目前,公司已在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開發區建有720平方米水族馬尾繡旅遊商品生產基地,內設有水族馬尾繡研發中心、展示區、培訓基地等,并在水族文化風情谷萬戶水寨設立了940平方米集生產、銷售、體驗于一體的水族馬尾繡生產示範基地。公司整合農村原有的制作能手和傳承人資源,積極開展對貧困村、貧困戶馬尾繡製作技術培訓和指導、引導,以“公司+基地+貧困村、貧困戶+製作能手”的方式來打造生產馬尾繡產品。
韋桃花與兒媳展示馬尾繡技藝
經統計,企業2015年全年共培訓馬尾繡繡娘700人次,其中貧困戶423人。2016年全年共培訓馬尾繡繡娘900人,其中貧困戶525人,2017年全年共培訓馬尾繡繡娘1200人,其中貧困戶852人,2018年預計培訓馬尾繡繡娘1500人,以進一步精準推進我縣貧困勞動力培訓工作為標準,全力提高培訓質量和培訓后效益,促進培訓后貧困戶穩定就業和增收脫貧。至今為止共帶動農村婦女、傳承人、手工藝人、殘疾人、貧困戶等10000餘人在家創業就業,其中涉及貧困村30個村,2000個貧困戶,實現民族產業助推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戰的偉大目標,人年均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
現在,韋桃花每個月都要到三洞鄉去收購馬尾繡,她說平均一場要收近萬元的繡品。不僅如此,韋桃花所在板龍寨的所有水族婦女都在跟她做馬尾繡,為提高她們的製作技能,她免費提供伙食,在板龍寨辦了一期馬尾繡製作培訓班,一條貫穿生產、培訓、銷售的馬尾繡營銷網絡已經形成。現在,馬尾繡產品遠銷新西蘭、意大利等國,成為水族同胞致富的新途徑。
“馬尾繡是水族的傳統,她最大的心愿是,以保護、傳承、發展和開發利用馬尾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目的,以科技為先導、市場為導向、質量為生命、效益為中心開發馬尾繡新產品,不斷開拓市場,創造具有民族特色和時尚元素相結合的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促進縣民族文化生態旅遊的持續、健康、有序的發展,把企業做大做強,使之成為三都民族文化手工藝品產業的支柱產業,同時使優秀的民族文化項目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將馬尾繡從她這里一代代地傳承下去。”韋桃花向記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