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吉林 > 本地新闻

見證改革開放40年成果 長春市醫療事業日新月異

2018-12-17
来源:香港商報網

百姓排隊領藥

 

  【香港商報網訊】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長春這座城市經歷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作為民生之本,長春市醫療衛生事業也在變化中記錄著成長的點滴。據不完全統計,1978年長春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779家,現在有4404家,增幅82.31%;衛生醫療機構工作人員由2.7萬人增加到6.9萬人,增幅61.2%;醫療機構床位由1.3萬張增長到4.9萬張,增幅73.18%。40年間,醫療方式已從根本上得以改變,醫療設備“鳥槍換炮”,診療手段更加精準,百姓的就醫感受發生了質的飛越。
 
  為了降低患者的藥品費用,長春市從2013年開始實行藥品零差價,同時實施藥品政府統籌,僅5年間,通過財政資金補貼的方式,有2000餘萬的藥品收入直接讓利於民。醫院的基本藥物價格低于藥店,百姓到醫院看病的人數不斷增加。同時嘗試“差別定價”,對提價后的百姓常用藥品進行財政“補貼”,百姓只需支付上浮差價,藥品原價直接由醫保承擔,贏得患者贊譽。這一做法得到國家認可,并在全國範圍內總結推廣。目前長春市51家城市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調整醫療服務項目2880項,差別定價96項。
 
醫護人員進社區提供醫療服務
 
  從“六位一體”到“十四項服務”,基層衛生能力從弱到強。作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長春市基層衛生服務發生了巨大變化。2009年,市政府投資10.7億元,建成了5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90%,其中33家開通了住院醫保。如今,社區公共衛生免費服務的內容增加到了14項,增加了中醫、老年人、重癥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等內容,由原來的形式單一到現在的面面俱到。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比例不斷增加,政府還撥專款用於聘用副高級以上專家在社區坐診,同時市區兩級政府每年還有專項資金支持設備改造。2017年,長春市綠園區青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購置了一臺近90萬元的生化設備,實現了生化檢測結果互認,醫療資源真正實現下沉。
 
  從“獨自摸索”到“上下聯動”,醫患攜手促雙贏。改革開放前,農村患者想到大醫院看病是非常艱難的,一是沒有錢,二是交通不方便。而如今,長春市醫聯體建設實現了鄉鎮衛生院和大醫院間的遠程會診、雙向轉診、下鄉坐診、進修學習等功能,老百姓不出鄉,就能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樣的醫療服務。比如,農安縣投資2300萬元,實現了29家鄉鎮衛生院的遠程會診,外轉患者減少了23%。今年9月,由農安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牽頭組建了兩大醫共體集團,選擇了4家鄉鎮衛生院,在醫聯體的基礎上,啟動實施了醫共體建設。這樣的就醫模式很好地推動了健康扶貧政策落地。2017年,貧困患者在鄉鎮就醫報銷率達95%,在縣醫院就醫報銷率達85%,7家市級醫院設立了醫療救助中心,農村貧困患者在救助中心實行免費治療,同時落實健康扶貧資金4410萬元,僅2017年就救貧困患者2.1萬人,救治比例85.%,9種大病救治率達到90%以上。醫聯體建設和這些惠民政策為長春市的農民朋友帶來了福音,醫患間達成了互惠互利的雙贏。
 
醫療器械日益先進
 
  從“只管看病”到“人文關懷”,就醫體驗更舒心。百姓看病的便利還得益於長春市醫院大型儀器設備的愈加精良。在技術水平上,以前的開腹、開胸等大手術,給患者帶來很大創傷,但為了挽救生命不得不做。而現在這樣的外科手術已逐漸被微創手術取代,患者不但少遭罪,康復周期還明顯縮短。在醫療環境方面,長春市很多醫院的樓體都進行了翻新或是另遷新址,建面積擴大了,也更體現人文關懷了。醫院的服務理念正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改變,他們更多地站在患者視角思考問題,提昇服務質量,患者就醫時也就更舒心了。
 
  流年彈指間,這些流金歲月承載了長春市衛生健康戰線工作者太多的回憶與期許。未來將繼續以科技發展為依託,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為長春市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續寫華章。(王丹)
 
 

 

[责任编辑:张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