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童文武 蔣曦 報導:“2019首屆中國·重慶·武隆綠色發展實踐國際論壇”23日至25日在重慶市武隆區舉行。來自國內外綠色發展研究領域的近300名專家學者及嘉賓等彙聚一堂,聚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創新”主題,分享武隆綠色發展實踐經驗,為中國綠色發展建言獻策。
論壇上,武隆區長盧紅發表《堅持綠色發展,共用生態資源》主旨演講。盧紅說,武隆是中國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全區森林覆蓋率達64%,是全國平均水準的三倍。武隆被譽為“世界喀斯特生態博物館”,是中國少有的同時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三塊金字招牌的地區之一。武隆仙女山是中國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和“中國森林氧吧”之一。
盧紅表示,近年來,武隆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保護生態環境、發揮生態優勢,不斷提升綠水青山“顏值”,做大金山銀山“價值”,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符合綠色發展要求、具有武隆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榮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城市範例獎”,2018年又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為重慶市唯一的“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重慶·武隆綠色發展實踐國際論壇”在重慶武隆舉行
真切享受到“兩山論”紅利
論壇期間,重慶市武隆喀斯特(集團)公司董事長呂勁松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武隆區仙女鎮,這個曾經只有7戶人家、36口人的小鎮如今成為每年接待遊客約30萬人的知名度假旅遊地。這看起來似乎不可思議的事情卻只是武隆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一個小縮影。從國家級貧困縣變成旅遊大區,武隆切實地享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紅利。
據介紹,武隆曾經走過一段彎路。煤廠、化工廠等成為其工業收入的主要來源。90年代,隨著國內旅遊產業蓬勃興起,武隆開始思考,並探索將自然資源生態資源轉化成經濟優勢路徑,將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
呂勁松認為,保護綠水青山,才能變成金山銀山。武隆發展旅遊的重要舉措就是關閉了所有污染嚴重的高耗能企業,其中僅煤場就有33家,同時嚴禁亂砍亂伐、亂開亂挖和亂排亂放,以天然氣取代燃燒煤來提高空氣品質,恢復和保護生態環境。緊接著,武隆又完善基礎設施、增加娛樂專案、打造一批旅遊景點,讓武隆成為眾多遊客的休閒度假旅遊地,在武隆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尋找心靈的安靜,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
呂勁松說,如今,武隆的老百姓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居變成了民宿,農產品變成了旅遊產品,收入實現了幾十倍的增長。截止2018年,武隆已吸引來自30餘個國家,1.5億遊客,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望打造成為綠色發展新標杆
論壇上,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重慶市武隆綠色智庫研究院院長趙建軍在《打造綠色發展新標杆的武隆路徑》報告中指出,地處武陵山和大婁山交界地帶的重慶市武隆區,是國家級貧困縣和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中點縣,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滯後,發展規模工業和農業都不具備先決條件。但與此同時,武隆自然生態和旅遊資源異常豐富。武隆發展生態旅遊扶貧既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又是現實發展的必然選擇。他表示,武隆在打造綠色發展的路徑中形成了以兩山理論轉化落實探索的新模式、以生態旅遊扶貧開發與推廣的新特色、以高質量綠色發展聚焦與實踐的新標杆。
中國世界遺產專家組專家,中國世界遺產研究會籌委負責人鄧微認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我們社會科學文明進步的必然。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選擇,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工業文明以來,由於人類對自然過度開發利用,改變了原有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逐漸演變成了對立關係。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遭到破壞,生態環境以及人類生存環境的品質急劇下降。進入現代,人類認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建立在和諧的人與自然關係基礎上,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促進人與自然客觀環境的和諧統一,生態文明建設是其必由之路。一個科學文明的社會,除了具備良好的社會物質條件,還要有一個美好的生態自然環境。這也是人民在新時代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要求和目標。
柏林自由大學原副校長,加拿大滑鐵盧勞裏埃大學客座教授格哈德·歐·布勞恩在演講中談到,綠色發展對社會環境的影響包括三個方面:環境、資源利用、社區和文化的敏感性。綠色發展戰略不同於綠色增長,而在於它包括變遷的因素。它更著眼於所有行動者和受影響的人的有意識行動,以實現三個可持續性發展的綜合平衡。反過來,這種有意識的行動又會促進創新意識,進而推動具有高度複雜、適應性和包容性強的發展。從這個角度看,綠色發展是未來宜居的象徵。
本次論壇上,中外專家學者暢談綠色發展,紛紛為武隆發展建言獻策。本屆論壇期間,發佈了《綠色武隆倡議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