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江苏 > 特别报道

十年感知路 創繪物聯中國版圖

2019-08-26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1995年,物聯網的概念在比爾蓋茨的書中初現,1999年,中科院在相關研究所啟動無線傳感網研究,幾乎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2009年,「感知中國」中心籌建於無錫,中國物聯網發展版圖由此展開;如今,物聯網國內市場規模已突破萬億元,逢十進一,物聯網發展同樣如此。
 
  在物聯網啟航十周年之際,記者赴無錫、北京,上海等物聯網發展先導區,感知十年物聯智慧,探尋未來革新之路。
 
  十年砥礪 夯實萬物互聯之路
 
  「人類關注的焦點從物理世界到虛擬世界,再回到物理世界,看似回歸,實則是螺旋上升,因為物聯網的到來,線上與線下的渠道被打通,物理空間和信息空間融合隨之深化。」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劉海濤說。
 
  時鐘撥回2009年,時任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的劉海濤,已將物聯網研究地遷至無錫,從這裡起步,他和團隊成員不僅主導了物聯網架構國際/國家標準,還以智慧賦能了安防、交通、金融多項領域,在金融方面,通過將倉儲物流、生產經營等實體接入物聯網體系進行實時監管,使動產具備了可抵押的不動產屬性,有效破解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
 
  在「感知中國」概念提出四個月後,國家傳感網創新示範區於無錫成立,既為示範也就無經驗可循,無錫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由應用帶產業、示範拓市場、模式促推廣,十年間,踏實走出一條物聯網產業化道路。
 
  中國數字經濟百人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原工信部副部長)楊學山說,隨着一批批應用示範項目從無錫走出,輻射效應將進一步驅動市場及產業發展,進而催生技術創新,並反作用於市場和產業,如此形成新的良性循環,十年歸一,物聯網產業將從1.0向2.0邁進。
 
  錫鵬同屏  雙驅智慧高速之路
 
  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深圳曾孵化出無數發展奇蹟,龐大的經濟體量為物聯網產業鏈的發展完善提供了支撐。
 
  江蘇瑞孚特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是隨無錫國家傳感中心共同成長的一家企業,十年前公司從RFID、智慧一卡通等產品開發切入醫療物聯網領域。作為物聯網加速發展的見證者,公司董事長孫煒一認為:「無錫和深圳是從物聯網發展中受益最多的兩座城市,其中無錫以應用見長,深圳則以展示物聯網前端產品為主。」
 
  依託於發達的電子產業,深圳聚集起數量眾多的傳感器相關企業。上世紀90年代,深圳遠望谷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即藉助中國鐵路車號自動識別系統,開創了國內RFID產品規模化應用的先河。而華為、中興、騰訊、聯想等一批代表性企業則從通信、平台等層級活躍了深圳的物聯網圈。在物聯網應用方面,深圳呈現加速跑態勢。
 
  深圳蜜獾智抄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提供數據集抄服務為核心的物聯網公司,在兩年不到的時間裏已為全國多地提供智慧解決方案。其首席執行官李勇認為,深圳具有發展物聯網產業的獨特優勢。
 
  李勇說,首先,曾經的互聯網、通信業巨頭都在積極擁抱物聯網,以合作夥伴騰訊為例,最鮮明的就是在其產業架構中新增智慧產業群,由軟件、社交平台向物聯網集成平台轉型;其次,高端製造基礎、科教研發優勢使深圳具備了良好的配套業態環境,創新想法能夠迅速在這裡變為現實,蜜獾智抄就由此快速找到了滿足設計需求的設備生產商;此外,稅收、政策獎勵、創業園區建設等政府資源也一定程度上向創新型企業傾斜,加之行業間緊密的聯盟關係,形成了利於物聯網發展的合力。
 
  星火燎原 物聯網產業拓疆之路
 
  在中國物聯網版圖上,不同地區已插起了物聯網的不同標識。北京積聚的總部研發優勢,向環渤海地區輻射出物聯網技術研發的強勁動力;以重慶為代表的中西部地區憑藉人力優勢和產業特色大力推廣物聯網應用;而作為物聯網發源地的長三角地區,則立足產業鏈高端環節,着眼物聯網軟硬件核心產品和關鍵技術、標準。
 
  「物與物的互聯是為了滿足一定的目的需求,不是為了聯接技術而為,這是關於物聯網發展的鞋子和腳的問題。」楊學山說。在工信部發佈的2018年物聯網集成創新與融合應用項目名單中,車聯網、智慧城市等應用佔據着大篇幅,小到居家水表數據採集、大到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安防、車路協同體系等,物聯網應用垂直領域不斷細分、產業規模日漸擴大。
 
  「如果說美國完成了技術從零到一的突破,中國則能夠將一擴大到一百。」歐姆龍(中國)有限公司新事業推進本部本部長能丸春樹在談及中國物聯網發展時如是說,龐大的市場規模為技術的快速投產提供現實條件。歐姆龍在無錫落地的智能農業園今年將繼續投資擴建2000平米大棚。
 
  福特汽車(中國)有限公司信息技術移動出行平台及產品副總裁侯新海則表示,中國所具有的規模化市場前景、技術積累、政策支撐等有利土壤,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福特在全球推動C-V2X技術的行動。
 
  賦予物體設備以感知、思考的智慧能力逐步從科幻情節走入現實生活,與世界一同身處全新信息技術潮頭的中國從追趕者變為領跑者,同時感受着高處不勝寒的危機。楊學山說,未來傳感技術對高端裝備製造的束縛或將更大,突破關鍵傳感技術尤為重要;同時,利用物聯網盤活三大產業存量將是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杜林 李愛)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