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善行中国

青春之城 ——謹以此文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2019-09-26
来源:長沙晚報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萬寅 蘇毅 凌晴 吳鑫礬 胡媛媛 李靜 報導:長沙城東,瀏陽河畔,東屯渡口,有一棵巨大的香樟,雖歷經滄桑百年,仍生機盎然,枝繁葉茂,樹冠如雲。
 
 
  時間上溯到70年前,1949年8月5日,也就是開國大典前56天,一支紅旗招展的人民解放軍隊伍,從這裡渡河、登岸、入城,從此,長沙宣告和平解放;從此,三千年歷史古城長沙,史詩般翻開嶄新的一頁。
 
  從此,這棵見證歷史的香樟,有了一個特定的名字——「迎解樹」。
 
  穿過70年的時光隧道,總有一種初心在星城激蕩;馳騁在長沙1.18萬平方公里的紅色土地,總有一種使命在前方召喚。
 
  70年流金歲月,夢想拾級而上。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滿載榮光而來,朝着夢想奔去:這裡有青春長沙奮鬥史最為生動的縮影;這裡有青春長沙發展史最為深刻的印記;這裡有青春長沙唱響未來,對新中國輝煌70年最為深情的表白與祝福……
 
 
  第一章 跨越之變
 
  長沙,歷經三千年而城址不變。城市的發展,如同穿城而過的湘江,曲折卻又充滿青春活力。
 
  走馬樓,三國吳簡發掘地。這裡是昔日城史的起點,也是如今城市的高點。
 
  站在452米的城市之巔國金中心俯瞰,美麗的長沙城市風景盡收眼底。嶽麓山俊秀,橘子洲碧透,林立的高樓彷彿一個巨大的、正在奮力拔節生長的春筍園。
 
  仔細尋找,32米的國貨陳列館,63米的長沙火車站,曾經的地標,早已淹沒在眾多高層建築中,默默訴說著城市的變遷。
 
  從32米到452米,長沙70年長高了14倍。
 
  走上橘子洲大橋,橋上車流如織,橋下江水奔騰。倚欄遠眺,一座座過江大橋似彩虹飛越江面。
 
  湘江浩蕩北上,把長沙分為東西兩半,過河是這座城市千百年來獨特的印記。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輪渡是長沙人過河的唯一方式。乘船過河,到橘子洲再換船前往對岸,小小的船艙夾裹着人生難言的況味。
 
  1972年,依靠「人海戰術」,橘子洲大橋在一年內奇蹟般建成。一橋橫跨湘江,開啟了長沙關於湘江大橋的歷史篇章。
 
  從一橋獨架到「十龍卧江」,一江兩岸,比翼齊飛。
 
  湘江東岸,綠色環繞,天際線錯落有致,以五一大道、芙蓉路為骨架,五一商圈、東塘商圈、芙蓉北商圈等提質升級,老城區有了新面貌。
 
  湘江西岸,長沙版的「浦東」向上生長,湖南金融中心、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等重點項目不斷激發河西潛力,風頭正勁。
 
  地鐵、城鐵、磁浮、高架橋、快速路……多種交通方式零距離對接、內外循環,70年增長了近110倍的公路總里程,讓郊區變成城區,長沙從「單中心」結構向「多中心」結構蝶變。
 
  長沙,變大了!
 
  梅溪湖。十多年前,這裡還是一大片葡萄園。如今,它已具有現代化大都市一隅的恢弘氣象。
 
  在城東南,每天有超過400對高速列車呼嘯而過。京廣、滬昆兩條高鐵動脈的交會,已讓曾經以種菜養魚為主業的黎托鄉蝶變為高鐵會展新城。
 
  周末,望城區喬口鎮曹喜成的河魚館生意異常火爆。2011年,望城撤縣設區,拉近了城鄉心理上的距離。如今,「靖港游古鎮、喬口吃活魚」成為市民周末游的新選擇,曹喜成河魚館的年收入達到50萬元。
 
  城市化與工業化是一對孿生兄弟。城市化的進程,離不開工業化的發展推動。
 
  10秒製成一件鋁輪轂,5分鐘下線一台挖掘機,1小時灌裝3.6萬瓶醬油,1天生產6.1萬台手機……這,就是正在跨越變化中的長沙速度。
 
  工程機械是長沙首個千億級產業,它的發展歷程曲折又澎湃。
 
  二十多年前,省市兩級黨委、政府將工程機械確定為主導產業,全力推進。上世紀90年代末,長沙「工程機械之都」的霸氣顯露。然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一路高歌猛進的工程機械行業,進入了長達5年的蟄伏期。
 
  在此期間,國內一些城市的工程機械企業有的轉向,有的停產甚至破產。而長沙,卻始終保持「一張藍圖干到底」的定力,並以智能化改造推動產業迭代升級。
 
  二十多年如一日的久久為功,讓長沙工程機械行業浴火重生,實現了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發展,最終成就了長沙「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美名。
 
  如今,工程機械全球前50強,長沙有4家;全國前5強,長沙有3家。長沙工程機械產業規模從2010年起連續保持全國第一,2018年達到1639億元,佔全國的近28%,產品品種佔全國的70%。長沙,正在打造一個世界級產業集群。
 
  「智造」撬動生產方式變革,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新興產業生機勃發。
 
  食品、新材料、電子信息、汽車……借力智能製造,一個個製造業產業實現了高質量發展,步入千億大關。
 
  長沙,因製造業而興,因製造業而旺,因製造業而強。
 
  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初期,長沙地區生產總值不到3億元,到1990年才突破100億元。隨後,長沙發展進入快車道,從百億元到千億元用了13年時間,突破萬億元大關用了14年時間。201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站上11000億元新高點,經濟總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6位。
 
  2016年8月18日,國內權威財經媒體——《第一財經日報》推出了近10年城市經濟競逐的深度分析報道,相關數據顯示,10年間,在33個重點城市中,長沙以460%的增幅位居榜首。
 
  經濟總量不斷實現跨越,「長沙速度」再次驚艷世人。
 
  如今,長沙農業生產由靠天吃飯向現代化生產大步邁進,農產品供給由解決溫飽向綠色健康轉變。
 
  服務業為城市增添新動能,文化創意、旅遊成長為兩大千億產業。「電視湘軍」「出版湘軍」「動漫湘軍」享譽國內外,「移動互聯網第五城」「移動支付第三城」業界聞名,各種新業態在「互聯網+」帶動下不斷湧現。
 
  經濟高質量發展,給開放建立起自信;擴大開放,又進一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衝破不沿邊、不靠海的束縛,站上中部開放型高地,長沙是對外開放的實踐者,更是受益者。
 
  1989年,長沙黃花機場通航,10條航線開啟翱翔藍天的暢想。30年後,黃花機場躋身全球百強,高峰期1小時航班起降達41架次,通航海內外145個機場。
 
  2009年,武廣高鐵讓長沙挺進高鐵時代。10年時間,京廣、滬昆兩條高鐵大動脈在城東南交會,全國高鐵樞紐中心城市給長沙帶來無窮紅利。
 
  人暢其行,貨暢其流。2018年長沙旅客周轉量達300.37億人公里,貨物周轉量達487.42億噸公里,分別是改革開放初期的30.9倍、57.8倍。鐵、公、空、水立體交通網絡,承載着長沙開放的無限生機與活力。
 
  如今,在長沙坐上高鐵,「貼地飛行」可前往全國20多個省會城市;在萬米高空睡一覺,便直達世界五大洲……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是夢。
 
  波士頓龍蝦、加拿大車厘子、肯雅鮮花……來自全球的優質商品飛進長沙市民的生活,足不出戶就能「購」遍全球。
 
  開放,重塑了長沙面貌,讓長沙更具國際范。
 
  大眾、博世、沃爾瑪、殼牌等世界500強企業,宜家、九龍倉等戰略投資者,滙豐、花旗等外資銀行……長沙成為諸多大牌布局中部的戰略要地,越來越多巨擘企業將區域總部甚至中國總部設在長沙。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長沙企業以積極的姿態走出去。在「一帶一路」沿線,阿治曼中國城、湖南爾康(柬埔寨)農產品加工園區、埃塞俄比亞-湖南工業園等海外園區建設如火如荼,凸顯出「長沙力量」「湖南力量」。
 
  長沙與全球的人才交流也越來越頻繁。三一工學院里,來自阿爾及利亞、科特迪瓦等國的青年們紛紛在此留學深造;在長沙音樂廳,捷克、奧地利等國的頂級樂團,為長沙市民獻上一場場視聽盛宴。
 
  數字見證輝煌,見證長沙開放崛起的堅定步伐:
 
  ——2018年,長沙進出口總額為193.8億美元,是1995年的9.4倍,年均增長10.2%。
 
  ——2018年,長沙實際利用外資57.80億美元,是1984年的1715倍,年均增長47.7%。
 
  越自信,越開放;越開放,越有魅力。
 
  「Hello,welcome to Changsha!」在今年6月底舉行的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東道主長沙用最濃烈的熱情、最獨特的創意、最誠摯的祝福,讓上萬名中外嘉賓感受到城市魅力。
 
  萬千霓虹燈的旖旎光影點亮夜的舞台,長沙人以山、水、洲、城為景,以焰火、激光、LED影像為筆,在湘江上空逐一畫出金字塔、尼羅河、青花瓷、中國鼓……相距萬里的中非文化,在長沙的夜空璀璨交融。
 
  「真希望您能來長沙,親自感受一下這座城市無與倫比的魅力。」去年給習近平主席寫信的非洲姑娘漢娜·格塔丘,今年再次來到長沙,她給千里之外的媽媽寫信,分享她的星城之旅並發出邀請。
 
  連續三屆「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讓長沙與越來越多的外國青年擦出友誼的火花。在銅官窯、音樂廳、博物館、美術館,一大批不同膚色的「迷弟」「迷妹」,通過世界「媒體藝術之都」這扇窗口,深深愛上了長沙。
 
  互聯網嶽麓峰會、世界計算機大會、中國(湖南)國際軌道交通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食品餐飲博覽會……長沙逐步成為國際中高端的會展高地,越來越多的行業大咖「打卡」長沙。
 
  橘子洲焰火,如詩如畫;太平街景緻,古色古香……在互聯網時代,一個個「長沙味」的短視頻成為爆款,吸引了諸多「粉絲」。今年「五一」小長假,超過350萬人次來到長沙,長沙一躍新晉為「網紅城市」。
 
  城市地標、產業地標、文化地標……一個個地標彰顯着長沙的全面跨越,讓充滿個性與魅力的長沙對全球形成巨大的吸附效應。
 
  正青春的長沙,在深度融入世界的過程中,既柔美優雅又充滿力量。
 
 
  第二章 創新之道
 
  清晨,長沙第一縷新鮮陽光從湘東明珠大圍山噴薄而出,自東而西,普照星城——
 
  照亮了瀏陽高新區,智慧工廠里的機械手臂早已井然有序地舒展;
 
  照亮了長沙經開區,轟鳴的機器聲早已喚醒了城鄉大地;
 
  照亮了湘江智谷,「國」字號測試區里無人駕駛車隊早已集結完畢……
 
  傾聽着山水洲城的節奏,感受着高質量發展的律動。
 
  70年,長沙以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不斷彌補空白,刷新紀錄,創造奇蹟;70年,長沙以青春律動的鮮艷底色,快步趕超,引領潮流,驚艷世界。
 
  哪裡有超級工程,哪裡就有機械湘軍。
 
  莫斯科地鐵施工專家說,60多年前是蘇聯專家幫中國人建北京地鐵,現在是中國人用長沙製造的盾構機幫助他們修地鐵,中國很了不起。
 
  對此讚譽,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飛香十分自豪:中國的地下工程裝備從0到1,從無到有,從學生到老師,從進口到出口,實現了歷史性的逆轉。
 
  據不完全統計,長沙工程機械已經覆蓋了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曾經的願景,因為創新的魔力一一成為現實。
 
  天下事,非新無以為進。
 
  惟有創新,才能創造奇蹟。
 
  1988年,麓山風起,湘江雲涌,肩負創新驅動發展重大使命的長沙高新區橫空出世。
 
  從曾經的彈丸之地到如今規劃面積達140平方公里;從首批30餘家入園企業到集聚六大主導產業,企業總數突破29000家、市場主體超37000家;從科技開發試驗區到創造多個世界第一、引領區域發展的創新高地……長沙高新區,不斷向「高」「新」處發力。
 
 
  堅守創新的長沙高新區,與共和國發展的光輝歷程、與改革開放的壯闊進程同頻共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麓谷奇蹟」。
 
  青春活力的長沙,最不怕的就是刷新自己。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長沙街頭,難得一見的汽車都是「洋疙瘩」。70年過去了,國內首批量產L4級別自動駕駛的士Robotaxi——紅旗E·界正式公開亮相長沙。
 
  百度量產車的公開亮相,意味着長沙向「自動駕駛之城」再邁進一步,也意味着長沙市民有望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體驗自動駕駛的士。
 
  創新是現代社會的「發動機」,在新一輪區域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在上海大眾長沙工廠的生產車間,隨處可見一台台靈活的機械人、一條條全自動的生產線。長沙正在朝中國汽車產業第六極衝刺。
 
  ——在「博世長沙」馬達生產車間,傳統生產線上,9名工人、12.5秒生產一台馬達;工業4.0生產線上,2名工人、5機械人,7.5秒下線一台馬達。
 
  ——在華曙高科的生產基地,一台台體形龐大的工業級3D打印機從這裡下線,小到牙齒大到汽車房子,都能隨心打印……
 
  從傳統的手工作坊、流水線,到新型的機器換人、人機共存,描繪的是人類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發展史,也是長沙由「製造時代」向「智造時代」的創新發展之路。
 
  世界運算速度最快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世界大面積畝產最高的超級雜交稻,中國首條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低速磁浮線路正式投入試運營……一系列世界領先、國內第一的重大創新成果在長沙呈井噴式湧現,填補空白。
 
  從中部首個國家級新區,到長株潭自主創新示範區,再到「兩山四谷」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試驗田,長沙正在創新中蝶變重生。
 
  新則活,舊則堵;新則通,舊則滯。
 
  長沙突破自主研發瓶頸、捅破技術發展「天花板」的答案,是創新,尤其是大刀闊斧的制度創新。
 
  ——引人才,不拘一格。
 
  「長沙讓我有機會將象牙塔中所學進行技術轉化,開發高品質的分子診斷產品,為大眾的健康保駕護航。」擇一城興業,長沙是湖南聖湘生物項目經理任小梅博士的最終選擇。
 
  2017年6月,長沙推出「人才政策22條」,計劃在5年內投入100億元,吸引儲備100萬名青年人才在長沙就業創業。
 
  政策突破帶動制度創新,制度創新釋放人才紅利。人才政策推出兩年多以來,累計發放獎補資金3.71億元,新落戶長沙的各類人才超過20萬人。
 
  任小梅正是這20萬人之一。巧的是,一手將任小梅引進長沙的聖湘生物董事長戴立忠,正是長沙第一代人才政策「313計劃」引進的102位人才、17個團隊之一。
 
  兩代人才,在長沙生機盎然的人才環境中相遇。
 
  ——鼓幹勁,「我將無我」。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長沙70年創新蝶變,有他們不負青春:
 
  2018年7月,懂招商、敢擔當的李國軍走上金霞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崗位,新與他搭班子的是80後的黨外幹部康鎮麟。
 
  5位專職班子成員調整了4位,幹部幹事創業的「精氣神」更足。今年上半年,金霞經開區引進項目35個;1至7月,園區稅收18.31億元,同比增長25.84%。
 
  把人才「掛」在產業鏈上,是長沙堅持用「能人」的又一創新。分為兩個批次,從全市各級各部門選派的110名年富力強、專業對口的精兵強將被充實到產業鏈上;擁有專業背景,從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重點高校挑選的「80後」博士、碩士走進各大園區「掛職」。
 
  「不在工地車間,就在招商引資的考察路上。」這是大家對望城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周剴的評價。
 
  在去年8月提拔到望城之前,周剴紮根瀏陽園區17年,特別是2014年擔任瀏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後,3年內引進項目162個、引資350億元,其個人和園區的業績均在多次考核中名列前茅。
 
  考核結果直接與幹部的「面子」「位子」「票子」掛鈎。不斷完善的考核體系成為長沙治庸治懶的「緊箍咒」、推動落實的「策馬鞭」。
 
  率先出台《關於為敢於擔當的幹部擔當為敢於負責的幹部負責的若干意見》,釋放了長沙支持改革者、鼓勵創新者、寬容失誤者、保護幹事者的強烈信號。
 
  ——提效能,激發活力。
 
  激發新時代創新活力,釋放創新潛能,必須清除「攔路虎」:效能改革是長沙的答案。
 
  「沒想到這麼便捷這麼快。」在窗口遞交一次材料,不到兩小時,準備開一家特色書店的市民羅傑拿到了營業執照和出版物經營許可證,當上了老闆。
 
  截至目前,長沙企業開辦的平均時間已壓縮至1.86個工作日;本月底「網上辦」「一次辦」比例將達到95%以上。
 
  2018年,長沙營商環境質量進入全國前十,「最多跑一次」改革跑出「加速度」,網上可辦率、企業開辦時間、工業項目行政審批時限達到國內先進城市水平。
 
  率先全國出台「知識產權保護12條」,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湖南湘江新區專利大數據平台上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率先全國運營……
 
  創新之路,所經之處,一路芬芳。
 
  假山噴泉、青石板路、黑瓦白牆……走進芙蓉區豐泉古井社區,給人一種穿越回到「老長沙」小院的感覺。
 
  「小區提質改造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真是滿意得不得了!」去年7月,長沙市白果園化龍池有機更新棚改項目及歷史步道建設啟動。住了48年的家,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和原來不一樣了,社區居民周羅生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絕不搞「大拆大建」,長沙在老城區改造中的理念創新,有力推動城市有機更新。
 
  出則繁華,入則寧靜。該項目改造始終遵循「留改拆,以留為主」原則,以工匠精神、繡花功夫留住了「鄰裡間的記憶」,留住了「老長沙」山、水、洲、城的根脈,讓千年古城重新煥發青春活力。
 
  取一本心儀的書籍,捧一杯溫熱的咖啡,在綠意盎然的落地窗前選一個位置舒適地坐下,打開免費Wi-Fi,慢慢品味悠閑時光……如此溫馨的情調,你以為自己走進了咖啡館?其實,這裡是社區服務中心。
 
  2018年,「一圈兩場三道」建設全力推進,建成「15分鐘生活圈」241個,市民步行15分鐘就可以享受到14類公共服務。新建公共停車場137個、停車位2.68萬個。新改建單車道488.46公里,新建和提質改造人行道436.3公里,新建歷史文化步道32.8公里。
 
  在城鎮,開啟「一圈兩場三道」建設,時下如火如荼;在農村,開展「五治」(治廁、治垃圾、治水、治房、治風),時下風生水起。兩大抓手,抓民生「小事」,成為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的「大招」。
 
  穿越了70年的星城大地,再次見證了新時代帶來的榮光與幸福。

 
  第三章 幸福之門
 
  「幸福在哪裡?朋友啊告訴你,它不在柳蔭下,也不在溫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艱苦的勞動里,啊,幸福就在晶瑩的汗水裡!」1984年春晚,一曲激昂的歌曲唱響大江南北,唱出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唱出了為之奮鬥的激情。
 
  然而幸福並非一蹴而就。鏡頭拉回到40多年前的那個夜晚,一盞煤油燈刺破夜幕,跳躍到黎明,也由此拉開了湖南「包干到戶」的序幕,釋放出長沙逐夢幸福的初始動力。
 
  秋日陽光下,通往長沙縣開慧鎮葛家山村的公路兩側,連綿的青綠稻田正轉向金黃色,一棟棟古樸雅緻的小樓鱗次櫛比,新農村的豐收圖景躍入眼帘。
 
  1978年,發端於安徽小崗村的「大包干」成為改革開放一聲春雷。9個月後,800多公里外,長沙的開慧公社竹山大隊張家塝生產隊,隊委會幹部和23戶社員就着煤油燈,在寫有分田方案的褶皺紙片上立誓為盟,從當年晚稻開始,頭一個包干到戶。
 
  「當時,我們就想不餓肚子,再把大隊的設施環境搞好點。」曾是張家塝生產隊指導員的羅池德說,那一年風調雨順,大夥第一次吃上飽飯,家裡也有了餘糧。
 
  更多好日子一步步走來,竹山大隊如今已成為葛家山村,通過土地流轉、引進農業龍頭企業開展規模種植,湖南「小崗村」一躍成為省級農村綜合改革試點村。
 
  一盞煤油燈的亮光在前行中有如此強的穿透力,那麼,一個村莊的海拔在發展中又可以有多高?
 
  長沙最西部,寧鄉市溈水源村以超過600米的平均海拔,標記了脫貧攻堅、奮力追趕幸福的精神高地。
 
  青山環繞、清溪蜿蜒。曾為給妻子治病而一貧如洗的高勝春,在剛承包的蔬菜基地中忙碌。
 
  「去年我在村裡的黃桃基地幫工,自己還釀酒、制紅薯粉銷售,一個人的收入超過6萬元。」甩掉貧困帽子的老高雄心勃勃,計劃憑着特色種植、農產品銷售走上致富路。
 
  山如屏障,將溈水源村「鎖」成省定貧困村。可縱使山高路遠,哪怕道阻且長,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黃桃、茶葉、砂梨、蔬菜四個基地建起來,「一幫一」扶貧模式亮出來,如今溈水源村脫貧出列,今年前9個月,村裡新型集體經濟純收入超過百萬元。
 
  如同每一滴水珠,都蘊藏奔騰的力量。寫進羅池德、高勝春心間這些幸福花開的故事,見證着70年來時代巨變的偉力,書寫着長沙民生進步的溫度,破解着一個城市的幸福密碼。
 
  2018年11月,「中國幸福城市論壇」如約舉行,長沙第11次捧回「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桂冠。
 
  從2008年到2018年,長沙為何能一直站在「最具幸福感」的塔尖?省社科院智庫辦主任周湘智認為,秀美的山水洲城風貌、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蘊、澎湃的發展動能、持續的民生改革,無一不是長沙創建幸福之城的砝碼。
 
  時代洪流滾滾向前,民生改善馳而不息,長沙溫度始終如一。這是溫暖厚重的幸福底色——
 
  長沙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1978年的327元、127元,增加到2018年的50792元、29714元;截至去年底,全市84個省定貧困村全部摘帽,4.18萬戶12.55萬名貧困人員實現脫貧。
 
  一增一減之間,是長沙對全面小康的不懈追求。
 
  長沙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從1980年不到7.67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42.7平方米。近年來,長沙更通過全面打響「反炒房」攻堅戰,營造「房價窪地」,穩定的房價與「穩穩的幸福」連線,這是對百姓安居夢的深切呼應。
 
  醫療改革、教育惠民、扶殘助困、社區提質……一項項民生工程接力賽跑,讓長沙溫度無處不在、觸手可及:那是超過3000所學校中傳來的琅琅書聲;那是4523個醫療機構托舉起的全民健康;那是3年來500個老舊社區蝶變舒展的絢麗圖景……
 
  從溫飽到小康,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從更好到更加陽光公平。幸福的力量,將涓涓細流匯成江海,把點點纖塵積築成山。
 
  讓人們既能獲享豐厚的物質生活,又能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觸摸綠水,這是沁人心脾的幸福「成色」——
 
  天高雲闊,湘江長沙段,兩岸的高樓勾勒出壯美天際線。
 
  湘江長沙綜合樞紐旁,成群結隊的青魚、草魚、鰱魚、鱅魚歡快地溯源洄遊,在江面划出道道美麗的漣漪。
 
  每年3月至7月,是湘江四大家魚回上游產卵的季節。此時,通過綜合樞紐內的電子大屏幕,你能看到萬魚洄遊的壯觀場景——一條541米長的魚類洄遊通道,能將水流速度控制在0.3至0.5米每秒,這是為四大家魚繁衍精心打造的「回家之路」。
 
  「魚兒自由自在,不正是長沙對母親河最好的表白嗎?」在湘江長沙綜合樞紐事務中心主任周立波眼中,有種光亮在閃動。
 
  滔滔南來,汩汩北去,千里湘江不舍晝夜。
 
  作為長江重要支流之一,奔騰不息的湘江滋養了輝煌燦爛的湖湘文明,卻也曾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被重金屬污染和「三廢」排放烙下深深的傷痕。
 
  如何讓湘江不再惆悵、不再嘆息?2013年,湖南將湘江保護與治理列為「一號重點工程」,長沙更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攻城拔寨的拼勁,打響「湘江保衛戰」,誓還母親河一泓碧水。
 
  排污口截污改造,兩岸畜禽退養,水域岸線強化管理與保護,水生態加緊修復……鐵腕治污,湘江嬗變:河水清了,綠地多了,魚兒來了。 人們說,小時候見過的湘江又回來了。
 
  人與自然的關係被不斷重塑,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長沙款款走來。生態文明建設加速推進,環境法治日益完善,長沙的幸福「成色」越來越綠。
 
  湘江流域,更多涅槃故事還在續寫:昔日水體黑臭的「龍鬚溝」,已成為清波蕩漾的大美圭塘河;被深深淺淺綠色點染的瀏陽河畔,經過水體治理、生態修復、產業塑造,一條唯美的瀏陽河文化旅遊產業帶正向世界講述世界名河九道灣的動人故事。
 
  一組自帶「美顏」效果的數據,見證山水洲城的生態蝶變:近年來,長沙持續推進清霾、靜音、凈土行動,打響藍天保衛戰。今年前8個月,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累計198天,空氣質量優良率為81.5%。
 
  首個「三年造綠大行動」完美收官,2014年至2016年長沙完成綠化建設面積3.45萬公頃。「新三年造綠大行動」接力實施,目前長沙已完成綠化建設面積6500餘公頃,實現市民出門300米見綠。
 
  一如長沙70年來從未停止的時代大潮,浩浩湯湯的湘江,承載着一座城市的幸福願景,正奔向更加壯闊的航程。她的前方,是大海,是噴薄的旭日,是照亮寰宇的萬道霞光……
 
  海納百川、兼容並蓄,這同樣也是長沙與先進文化碰撞、彰顯的精神特質。
 
  嶽麓山上看萬山紅遍,橘子洲前賞百舸爭流,白果園、化龍池、都正街……每條老街巷都濃縮着老城根記憶。有着3000年城史的長沙,從來都不缺少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走進新世紀,更多文化標籤閃耀星城:濱江文化園「三館一廳」濱水綻放,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舒展「花姿」,一批重大文化設施成為市民熱門打卡地;電視湘軍、動漫湘軍崛起,長沙金鷹藝術節、橘洲(國際)音樂節等一系列國際品質的文化節會此起彼伏,向世界傳遞長沙效應、彰顯長沙風範、詮釋長沙精神。
 
  國際大舞台上,「東亞文化之都」、世界「媒體藝術之都」正演繹芳華。
 
  人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心;生活在哪裡,哪裡就是舞台,這是直抵心靈的幸福亮色——
 
  一剪完成、一氣呵成,「幸福」二字以連筆的方式出現在大紅剪紙上。雨花非遺館內,俄羅斯小夥子瓦西里是著名「一刀剪」傳人洪源的洋徒弟,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長沙女婿。
 
  「我愛長沙的文化,這是一個來了不想走的地方。」瓦西里深情告白。
 
  文化血液加速流淌,弦歌書香滋養城鄉。加速公益文化體系建設的長沙,目前擁有圖書館總分館113個,建成示範性鄉鎮文化站158個、示範性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800個,成為文化小康100%達標城市。
 
  「歡樂瀟湘·品質長沙」「舞動星城·歌涌湘江」等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常態化舉行,全市近2000支群眾文藝團隊競秀,星城無處不飛歌!
 
  青春長沙,在夜幕映襯下更加活力四射。
 
  看電影、K歌、去解放西路小酌一杯,這座中部不夜城,曾因酒吧文化、歌廳文化聲名遠播。如今,夜文化帶來的幸福感全面升華,在24小時書店悅讀,到梅溪湖大劇院看晚場劇,去新晉網紅景點銅官窯古鎮夜遊……長沙「新夜態」閃爍更多高光。
 
  滿足群眾多元文化需求,星城盪起萬葉輕舟。連著名學者于丹也不由感慨:「長沙,正用文化意識撬動幸福城市。」
 
  「人在年輕時,一定要為幸福而奮鬥嗎?」「是的,一定要!」
 
  一處知名論壇長沙站上的提問,瀏覽量超過50萬。肯定的回答,幾乎是一致的答案。
 
  追求幸福生活的熱血之所以澎湃不息,是因為奮鬥之心始終強勁跳動。
 
  這,是幸福長沙的青春宣言。
 
 
  第四章 力量之源
 
  歷史不會隨風而去,遼闊壯美的時代也不會憑空而來。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70年眾志成城,70年砥礪奮進,70年春風化雨。
 
  萬山磅礴看主峰。今天,我們鄭重審視來時的路,百年大黨,挽手成林的人民,正意氣風發;今天,我們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該銘記的,是初心;今天,我們踏上新長征路,最需擔當的,是使命。
 
  千年古城長沙,為何精神不老、青春常在?
 
  「雄關漫道真如鐵」,心憂天下、敢為人先,是青春長沙的自信與自覺!
 
  浩浩湘江,南流向北。感受使命的力量,就要到初心起源的地方。
 
  100年前,中國和世界都發生着驚天動地的變化。辛亥革命、十月革命、新文化運動風起雲湧。
 
  彼時,常有三五青年,來到長沙的橘子洲頭,暢遊湘江而後小憩,縱論國事而後露宿,將一腔少年意氣賦予江水共滔滔。
 
  之中,一位懷揣赤子之心的青年——毛澤東,發起成立了新民學會,並於1919年7月一手創辦了《湘江評論》,發出「湘江的怒吼」,「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干?」
 
  兩年後的1921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正式成立,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而播種在湘江之畔的初心力量,磅礴大氣!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32歲的毛澤東獨立橘子洲頭,發出驚天一問,蕩氣迴腸。
 
  「前進!前進!前進進!」
 
  36歲的田漢在民族危亡之際發出震天一吼,全民同仇敵愾。
 
  「我願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
 
  22歲的雷鋒青春定格,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奉獻一生……
 
  驚天一問,震天一吼,奉獻一生……這足以榮耀一城!
 
  帶着家國情懷,從烽火歲月中走來,這份共產黨人的初心,成就了長沙這座城市最鮮明的精神標識。
 
  「歷史總是要前進的,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
 
  當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在全黨上下展開。主題教育在星城大地,實現了高質量開局。
 
  「怎麼理解初心和使命?」「怎麼砥礪初心和使命?」「怎麼踐行初心和使命?」
 
  就在上周,一場圍繞「初心和使命」的主題黨課在長沙人民會堂開講。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胡衡華拋出的三個問題振聾發聵,重溫初心,引領使命,匯聚成震蕩長沙黨員幹部心靈的力量,激勵青春長沙初心不改、永葆活力。
 
  紅色熱土,接續奮鬥;長沙姿態,一往無前。
 
  「人間正道是滄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青春長沙的本色與擔當!
 
  時與勢不斷把中國推到一個個十字路口,長沙也曾多次面對這樣那樣的重要抉擇。
 
  歷史一次次發問——
 
  不實事求是,如何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不打破舊的桎梏,怎麼「殺出一條血路來」?
 
  上世紀60年代,我國國民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嚴重困難。為了求得真話與真相,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回到家鄉湖南長沙,在長沙縣的天華山腳下蹲點調查18天。
 
  這場調查,為解決農村公共食堂以及群眾反映強烈的一系列問題提供了依據,並由此醞釀產生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構想。而劉少奇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向人民負責的嚴肅態度,至今傳為佳話。
 
  改革開放初期,那場著名的真理標準大討論,與瀏陽人胡耀邦密不可分。
 
  1978年5月,經胡耀邦審定刊發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幹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掀起了席捲中國的真理標準大討論。
 
  從此,解放思想成為中國人民思想樂章的主旋律;從此,改革開放大潮在神州大地不斷湧起。
 
  在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沙人民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尤其在困境、逆境中,科學地研究新情況、新問題,靈活地解決新矛盾、新挑戰,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
 
  產業寒冬里,長沙清醒務實。
 
  今年國慶前夕,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高端訪談欄目《對話》播出了一組「中國產業地標」系列節目,剖析中國典型產業的歷史和發展。
 
  央視將這個系列的壓軸之作,留給了長沙。它所感興趣的,正是長沙不折騰、不動搖、不放棄、不懈怠的產業發展之路。20多年如一日,哪怕在工程機械市場需求低迷時期,長沙市委、市政府與廣大企業家一道,絲毫不動搖。
 
  當這份難能可貴的堅定,穿過迷霧與寒冬,便迎來「高光時刻」。
 
  屢「敗」屢戰中,長沙始終純粹。
 
  文明,是長沙城市的「最美名片」。「全國文明城市」榮譽,是全體長沙市民的驕傲。
 
  但這份榮譽的背後,曾有過舉全市之力、付出9年心血,卻榜上無名鎩羽而歸的遺憾。
 
  面對這樣的結果,長沙市民表現出難能可貴的精神面貌:落榜不落志。
 
  2011年,長沙首次獲評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2015年,長沙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2017年,長沙以優異成績再次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今天,長沙雖早已躋身全國文明城市行列,但文明創建為民、創建靠民、創建惠民的行動永遠在路上。
 
  2019年,長沙出台並實施《長沙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建立文明行為促進工作制度和長效機制,打造全國文明城市「升級版」。
 
  抓鐵有痕,踏石留印;長沙態度,一貫鮮明。
 
  「長風破浪會有時」,省會擔當,高質量發展,是青春長沙的責任與境界!
 
  這座城市「精明增長」。
 
  長沙從舊有的經營城市理念中走出來,始終堅持精準定位、精緻建設、精細管理、精美品質。
 
  湖南湘江新區產業、資本、人氣不斷集聚,引領全省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火力全開」。
 
  在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這座「沒有圍牆的大學城」,宜居、宜業、宜學、宜行的願景正變為現實。
 
  馬欄山優質項目爭相落戶,創新創業者紛至沓來,「北有中關村,南有馬欄山」的格局值得期待。
 
  臨空經濟示範區融空港、產業、新城於一體,插上騰飛的雙翼,重大項目建設動力十足。
 
  高鐵新城建設以高鐵經濟和會展經濟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集聚新區,打造中部會議會展高地、湖南對外開放高地、長沙國際化引領高地充滿想像……
 
  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既有顏值,更有氣質。
 
  長沙將一塊塊責任田精耕細作,走出了一條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路子。
 
  這座城市產業崛起。
 
  不依靠建立在土地財政之上的虛假繁榮,而是一心一意謀求產業發展。
 
  以智能製造為核心,打造22條工業新興及優勢產業鏈,激活一池春水。
 
  世界500強企業爭相落子,本土企業擦亮名片。
 
  智能製造研究院、機械人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等創新平台和產業聯盟相繼設立。
 
  7大千億產業集群,托舉長沙進入「萬億俱樂部」。
 
  長沙每萬人擁有市場主體數超過京滬,接近杭州。
 
  新經濟、新業態,每天都有新長勢,新模式、新動能,分分秒秒拔節成長。就在前不久,省委號召「外學華為、內學長沙」,這是一份榮譽、一種鼓勵,這更是一份責任、一種鞭策。
 
  這座城市創新迸發。
 
  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國內首台高性能3D激光打印機、首台大直徑硬岩隧道掘進機等一批創新產品、高科技產品進入世界領先行列。
 
  全球首台碳纖維臂架泵車、中國第一台高端選擇性激光燒結3D打印機、第一個雜交水稻優化組合、第一例「克隆神經疾病基因」,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試管嬰兒之母」盧光琇、「3D打印世界標準製造者」許小曙等專家「智庫」,為長沙自主創新注入無窮動力……
 
  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湖南湘江新區相繼獲批,長沙創新驅動發展多了一個又一個平台。
 
  一個個標記「長沙智造」「長沙創造」的成果驚艷世界,世界投來注視的目光!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70年來,長沙的城市面貌變了,但奮進的方向沒變;生活方式變了,但幸福的真諦沒變;發展的方式變了,但為民的初心沒變。
 
  擁抱新時代,共築新夢想。
 
  長沙,青春之城,風華正茂!(來源長沙晚報) 
[责任编辑:实习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