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亮是安徽黃山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從2004年4月到黃山工作,在16年的時間裏,淩亮從基層開始,堅持日常巡護、專業論文撰寫、創新專利發明,一步一步走出踏實的腳印。他參與開發的高山提水工程项目,領先於全國眾多山嶽型景區,創下了黃山風景區在特殊地貌環境下實現應用的殊榮。
創新工作,提升品質
“淩亮創新工作室”2015年由市總工會授牌成立。淩亮是80後,從調度員、溫泉水廠廠長助理、監控調度中心主任,一直做到淩亮創新工作室負責人。
淩亮(右)和同事進行設備檢修
黃山風景區山峰林立,溝壑幽深,海拔落差大。汛期防汛,枯水期保水,如何能更系統而安全地調控水資源,保障全山?淩亮將此作為鑽研的重點課題。
2019年9月7日到12月24日的107天內,黃山風景區遭遇了長期的乾旱,景區水庫山塘蓄水銳減,溪流幾乎斷流,“我們充分利用景區提水供水生態消防系統工程,從海拔990米的五裏橋水庫提水上山,補充海拔1700米左右的西海水庫、天海蓄水池、玉屏樓蓄水池等山上片水庫山塘蓄水,有力保障了核心景區生活、生態用水。山上山下科學調水配水,成功度過了特大旱情。”淩亮對他參與建設的這套提水系統充滿信心。
在高落差的地區,從山下往山上提水,這項工程面临巨大的技術難題。2015年3月,供水公司與合肥工業大學聯合開發的《黃山風景區供水保障優化調度系統暨面向山嶽型景區供水智能調度建模》建成運用。當時參與合作的合工大洪教授提起淩亮,禁不住連聲誇讚他的知識面寬廣和工作態度的投入。
2019年12月,黃山市科技局公佈全市的年度科技計划项目,黃山風景區申報的《基於時空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山嶽景區供水安全與保障關鍵技術研究》赫然在目。這也使得黃山旅遊集團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成為首家承擔黃山市級科技計划项目的供水企業。
淩亮創新團隊作為项目的執行人,他們研究攻克的多項供水自動化技術得到了實際運用。從創新工作室的論文發表到工作中的實際運用,淩亮他們的《一種立式水泵防凍結構》解決了高山供水環境下冬季水泵易損壞的難題,2014年即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015年還獲得安徽省總工會授予的全省十大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優秀獎;《一種山嶽景區用水優化調度方法》在2018年獲得了專利授權,是截自目前黃山風景區獲得的首個發明專利。
平凡崗位,堅持堅守
黃山的梅雨季節,往往也伴隨著防汛壓力陡增。淩亮主動放棄當月的休假,在單位辦公室一連幾十個小時輪班轉。監控室的工作並不只是盯著螢幕,還要安排時間做沿線的加壓管道巡查維護。
淩亮(左)參與野外管道搶修
景區供水自動化系統的14個站點分佈在全山各處,巡視的線路風景優美,卻委实是一件苦差事。從五裏橋的山谷小路攀爬到玉屏樓,他們往往需要帶上安全繩往上爬兩個半小時。巡查中發現問題,他們還要再次攜帶替換設備和檢修工具,穿山越嶺地進行更新替換。
這個工作流程中,在山上工棚住上兩天也不是稀奇的事。遇上特殊情況,一周內要去五裏橋水庫加壓泵站巡查三四趟,仔細地觀測安全運行狀態,詳細地記錄工作日志,遇到故障需要立刻想辦法解決。
2018年2月,一場突如其來的寒冷氣候伴隨凍雨降臨黃山。嚴寒的天氣下不斷傳出供水管道凍裂的消息。特別是山上的西海水庫底閥凍裂需要更換,必須將水庫放空修理。
為了保障山上片的供水,淩亮和同事連續一周都要順冰路爬山到取水加壓泵站,檢測和保障設備能夠正常運行。
每逢山間出現時斷時續的降雨,淩亮總牽掛著三疊泉附近的地質災害點。有一次夜間,順山坡滑落的巨石砸毀了輸水管道,工作人員在淩晨四點巡視時發現情況,立刻緊急動員搶修,趕在七點前架上臨時管道,替換損毀的水管,當遊客開始登山、景區辦公區和生活區開始新的一天的時候,人們卻並不知道這背後曾發生過驚心動魄的故事。
學無止境,未來可期
一連幾天的大雨,將好不容易放鬆的神經又繃緊了。當雨水沿山谷直瀉而下,小溪瞬間就喧嘩起來,狂奔的水流很快擠滿沿途的池塘,傾瀉到黃山山谷間的水庫。淩亮在風景區的供水公司監控調度中心,盯著全山的即時水情監控,時刻注意著降雨量和蓄水情況的變化。
淩亮在野外巡檢
這天一早,天色剛剛有些微明,暴雨又在嘩嘩地下著,淩亮念叨著庫區的警戒水位,詳細地記錄下水情的階段變化。他參與研發的這一套景區供水自動化系統設備,完好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連續15年沒有發生過一起安全生產責任事故。
淩亮在單位還有個外號叫“淩百度”。同事們說,在整個黃山風景區,淩亮對專業掌握極熟稔,無論是自動化應用還是電腦知識,只要大家提出問題,淩亮張口就能回答。同事們說,淩亮不多話,為人好接近,他們有事願意向他請教。
而不愛說話的淩亮卻告訴我,公司的老師傅們更辛苦,他們在深山工作幾十年,住工棚,管線路,巡線一趟就要半天時間。能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儘量給大家減輕一點工作壓力,這才是淩亮創新工作室的目的。他在監控調度室裏看見每天運行正常,覺得自己的工作才會更有價值。(記者 吳敏 通訊員 何申揚 程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