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特别报道

潘和平:30年潛行 解碼徽州古建的時代氣象

2020-12-13
来源:香港商报网
    飛簷翹角、雕樑畫棟,雀替斗拱,藻井樓閣,鱗次櫛比,巍峨聳立,宛若明清建築的博物館。
 
潘和平在設計
 
    “震撼”,這是所有人走近這個位於安徽黃山市經濟開發區文化產業園徽匠公司時發出的共同讚歎。
 
落戶福建泉州的徽派建築
 
    打造這一棟棟體量驚人徽州建築的,就是潘和平。
 
    從兩層的傳統徽派民居到面積八千平方米的大型徽派建築,從一名大木作到如今國內最大規模徽派建築的建造者,潘和平整整走過了30年的時間。

    組建匠人隊伍
 
    徽州傳統古建築的營造向來分工精細,古代工匠以磚、木、石、鐵、窯五種組成“徽州幫”。更有不計其數的木工、石工、瓦工、泥工、漆工、雕工,個個身懷絕技,人人技藝高超。是他們,建造了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徽派建築。但在歲月流轉中,很多曾經輝煌的古建築,在時代演變的轟然巨響中逐漸坍塌破損,煢煢獨立。城市的建設早已被鋼筋混凝土澆築成大廈森林,曾幾何時,人們只能在旅遊景區、古鎮老街、傳統古村落才能一睹雕樑畫棟的精美。
 
為翼天集團建設的徽派建築投入運營
 
    潘和平來於古建築的第一桶金源於黃山市一個大型文旅體项目的實施,需要建設108棟仿古徽州民居,小橋流水、亭臺樓閣、雕樑畫棟,不一而足。三年工期,潘和平不僅順利完成任務,而且組建了一支成熟的徽州古建匠人隊伍。重要的是,出身大木作的他從中看到了徽派建築的商機。
 
徽匠公司廠區正在建造的古建景觀
 
    在收購破損倒塌木構件、民房的同時,他開始潛心研究徽州古建的精髓,反復琢磨,橫樑、楹柱、隔扇、花窗,都是他研究的對象;朋友在日本旅遊拍照,圖片背景上的唐代中國樓閣,也成了設計靈感的來源,移花接木,融會貫通,巧妙利用,就讓他的建築成了搶手的香餑餑。

    开课北大学堂
 
    潘和平喜歡玩抖音看微信,大數據的精准推送,讓他快速瞭解國內外各種建築風格,掌握各地仿古建築需求的信息,為他博采眾家之長,溝通市場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渠道。
 
徽匠公司廠區正在建造的古建景觀
 
    “徽派古建築以其巧妙的構思設計,精湛的建築工藝,又融古雅、簡潔為一體,已經成為建築學的藝術瑰寶,越來越受到市場上的歡迎。”這是潘和平在北大為學生授課時經常說的一句話。這句話他發自肺腑,來源切身體會。近年來,他率領的公司先後承接了湖南鳳凰古城、江西上饒、福建泉州、北京、深圳等地幾十個徽派建築工程,有的是修繕,有的是建設亭臺樓閣,有的是古街古鎮的業態需要,建設大型徽派建築,達數千平方米。
 
藻井
 
    那座“普天同慶”三層九開間五進的古建築,面積近4千平方米,百餘位工匠耗時一年時間,純手工雕刻了2000多塊木雕構件,彙聚了9個藻井,可謂集徽州古建築之大成,巍然聳立,展示著獨有的藝術風采,成為文化園區一道亮麗的風景。如今,已有客戶簽約,春暖花開之時,就將拆裝起運,在異地他鄉熠熠生輝,作為窗口和載體,展示徽州文化的魅力。

    守本真求創新
 
    走進潘和平的徽匠公司,每個車間都是一片忙碌。繪圖、劃線、斧鑿、刀刻、打磨,雖然是傳統技藝,但是以現代管理手段,流水線式流程,環環相扣,有力保證了科學高效。車間裏能工巧匠比比皆是,掌墨師、木工、石工、瓦工、泥工、漆工、雕工,一一俱全。匠師們個個身懷絕技,人人技藝高超。年紀最大的76歲,最小18歲。
 
    在對徽州古建築的搶救性修復以及古建景觀的營造中,他們始終守住非遺技藝的本真,以師帶徒、口傳手授的方式,重新找回身份缺失,讓徽派建築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年歲最大的項來富16歲便開始跟師傅學做木匠,至今有60年工齡了。如今每天還忙碌於徽派古建加工現場,“揮斧刨料”、“鋸榫鑿眼”、“墨鬥劃線”,一卯一榫,一陰一陽,神情專注,手法老練嫺熟,絲毫看不出早已古稀。生於1997年的胡明明從事木雕學習已經一年多了,在師傅指導下,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他看著手中的刻刀,得意的說這塊木雕完成後,將鑲嵌在下一棟建築的廳堂之上。
 
    如今,像胡明明這樣的年輕匠人在公司早已超過了50%,這些後浪正是徽派建築傳承弘揚熠熠生輝的未來力量。
 
    和喜歡利用現代通訊工具一樣,潘和平喜歡嘗試新鮮的事物,利用現代科技的手段,將傳統徽派建築技藝進一步精細化,電腦畫圖,電腦測算,機器打胚、電腦塑形,都是他快速高效運轉的秘密武器。
 
    每天,他最喜歡的就是在辦公室,伏案桌上,在一堆圖紙中精益求精,在網络的海洋中打磨最合適的方案。(記者 吳敏 通訊員 晏紫)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