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善行中国

【中共百年故事】湖南文家市:向井岡山進軍 光輝起點從這裡開始

2021-06-15
来源:香港商报网
    先有文家市,再有井岡山。如果把井岡山比喻成革命的搖籃,文家市就是革命的襁褓。90多年前,這個位於長沙瀏陽、地處湘贛交界地帶的邊陲小鎮,在中國革命生死存亡之際,書寫了一段起死回生、波瀾壯闊的歷史——1927年9月19日,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在此會師,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
 
    盛夏的六月,湖南瀏陽文家市鎮的秋收起義紀念廣場,每天前來觀光學習的遊客絡繹不絕。矗立在廣場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旗幟雕塑鮮明地表達了文家市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
 
    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在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裏,「光輝起點」的歷史被一頁頁翻開。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但很快遭到失敗。在毛澤東的建議下,9月19日各路起義部隊會師在文家市,這個處於兩省四縣交界處的偏遠山區小鎮,一下子熱鬧起來。
 
    進駐文家市的工農革命軍,將師部設在了里仁學校。
 
    起義失敗,士氣低落,軍心動搖,前路迷茫。9月19日晚,夜幕籠罩下的里仁學校,氣氛令人窒息。一盞光亮不大的油燈下,毛澤東主持前委會議,討論起義部隊受挫後的進軍方向。
 
    爭論中,毛澤東發言了。他分析形勢,認為敵大我小,敵強我弱,革命轉入低潮,起義部隊遭到挫折,敵人的主要力量在城市,目前我們攻佔中心城市已不可能。因此,要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轉移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湘粵贛邊界的農村去,找個歇腳的地方,同農民相結合,堅持農村鬥爭,保存、發展革命力量。
 
    那麼,到什麼地方比較適宜呢?
 
    毛澤東拿出一份地圖,指着湘贛邊界山形最寬的部分,生動形象地打比喻說:這裏像眉毛一樣的地方,是羅霄山脈中段,地勢險要,崇山峻岭,峭壁聳立,森林茂密,進可以攻,退可以守。這裏離大城市較遠,是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地方,有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有較好的群眾基礎,是積草囤糧、聚集革命力量的好地方,適宜作我們的落腳點。
 
    毛澤東的分析和主張得到了包括總指揮盧德銘在內前委會大多數人擁護和支持。前敵委員會最後決定:放棄攻打長沙,部隊沿羅霄山脈退往湘南,尋求新的立足點。
 
    9月20日清晨,當天際露出第一絲曙光,工農革命軍1500餘人已集合在里仁學校操坪。這是一個捨棄了一切形式,只剩下思想的露天會議。戰士們圍擁着穿一身老藍布衣衫和一雙草鞋的毛澤東,靜聽他作出發前的講話。
 
    毛澤東一個箭步,躍上台階最高處,向全軍講話。他堅定地揮動着寬大的手掌:「我們要改變方向,上山去!」
 
    他用那特有的語言,鼓舞工農革命軍的全體指戰員——
 
    「我們的隊伍還有一千多人槍,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我們團結緊,打仗勇,最後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毛澤東通俗易懂的講話,為身處險境的工農革命軍指明了方向,瞬間吹散了籠罩在戰士們心頭的迷霧。大家群情激奮,熱血沸騰。
 
    清晨,在火一般的朝霞中,起義部隊高擎紅旗,向着井岡山進發。
 
    旗幟引領方向,道路決定命運。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張志初說,毛澤東在文家市的揮手,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揮手,解決了中國革命的「尋路」問題,那就是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政權;文家市的揮手,是高揚「第一軍旗」的揮手,揮出了人民軍隊的建軍雛形。「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第一次打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旗幟。這面寫着「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旗幟,首次在全師官兵面前迎風飄揚。
 
    如今,這面彈痕累累、功勳碩碩的戰旗,被作為重要的革命文物供放在這裏,風采依然。遊人走過,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禮。
 
    集中到文家市的隊伍雖然只有1500多人,與十天前發起暴動時的5000多人相比,是大大的減少了。然而,在失利之後保存和集中起來的這一批有生力量,卻是非常寶貴的,它為今後革命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記者 何雯)
[责任编辑:赵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