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等國家有關部門及廣東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快推進廣東省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近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珠三角百萬畝養殖池塘升級改造綠色發展三年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發佈。
《方案》明確,用三年時間,在廣州、深圳(含深汕特別合作區)、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珠三角9市開展養殖池塘升級改造行動,以規模養殖場、連片養殖場為重點,推進100萬畝養殖池塘升級改造、綠色發展,建設30個示範性美麗漁場、10個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100個水產品質量安全智檢小站,推廣綠色、健康、生態養殖模式,覆蓋率達到65%以上。
推進美麗漁場建設 探索建立「塘長制」
《方案》遵循「統籌謀劃,整體推進;示範帶動,全面落實;政府引導,多元投入;機制創新,長效運作」的基本原則,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重建嶺南特色現代桑基魚塘,打造美麗漁場,構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漁業發展新格局,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生態環境的需求。主要通過優化佈局,推進美麗漁場建設,壓實責任,探索建立「塘長制」,集約整治,提升規模化經營水平;聯農帶農,以大帶小共治共管,提高標準,水產類現代農業產業園轉型升級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等措施,推動廣東池塘升級改造綠色發展。
據了解,該行動將分年度進行。第一年度(2021年10月—2022年9月)為發動試點階段,珠三角9市需各自出台本市行動方案,全省完成23萬畝養殖池塘升級改造和尾水治理,推進建設10個示範性美麗漁場、3個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
第二年度(2022年10月—2023年9月)為全面攻堅階段,完成38萬畝養殖池塘升級改造和尾水治理,推進建設10個示範性美麗漁場、3個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
第三年度(2023年10月—2024年12月)為總結提升階段,完成39萬畝養殖池塘升級改造和尾水治理,推進建設10個示範性美麗漁場、4個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至2024年10月底,全面完成100萬畝養殖池塘升級改造。
六項重點任務 首先為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
《方案》結合珠三角各市養殖池塘升級改造綠色發展任務表,提出六項重點任務,分別是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推廣應用引領性技術、規劃建設塘頭小站、推進尾水排放在線監測、發展規模化經營和提升水產品質量。
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方面,按照「池塘規整、深度適宜、灌排配套、設施先進、生態優美」的建設要求,結合實際選擇標準生產型、簡易生態型、示範性美麗漁場模式,對連片池塘進行科學規劃和設計,集中實施標準化改造。
推廣應用引領性技術方面,重點推廣農業農村部推薦的重大引領性技術,大力發展「集裝箱+生態池塘」集約養殖與尾水高效處理、陸基高位圓池循環水養殖、「零排放」圈養綠色高效循環養殖、漁光一體化分區養殖、池塘小水體工程化循環流水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等健康養殖模式,鼓勵引入運用多營養層級循環利用、循環水生物絮團、漁稻綜合種養、漁菜共生、漁草輪作、漁草共作、魚蝦貝藻等生態養殖模式。
規範規劃建設塘頭小站方面,建設以水產品快速檢測、合格證自助開具為核心,兼備科普宣傳、質量溯源、網格化管理等功能的智檢小站服務綜合體。解決生產主體上市前開展主動送檢和開具水產品合格證不夠便利問題,打通塘頭的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最初一公里」,並開展「陽光農安」試點工作。同時,圍繞滿足對優質新鮮水產品的市場需求,鼓勵引導在塘頭建設小型流動水產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鮮設施設備。
推進尾水排放在線監測方面,加強養殖水體和尾水水質在線監測,規範設置養殖尾水排放口,落實養殖尾水排放屬地監管職責和生產者環境保護主體責任。通過在線監測系統實時監測水質狀況,為水質管理提供數據分析和決策依據。推進智慧水產養殖,引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水產養殖活動深度融合,開展數字漁業示範。
發展規模化經營方面,鼓勵養殖戶將池塘向專業大戶、合作社等流轉,鼓勵龍頭企業採取「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發展100畝以上的規模化經營。實現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推進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提高產業化水平和市場競爭力,讓養殖戶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
提升水產品質量方面,深入開展水產品「不安全、不上市」專項行動,全面壓實屬地責任、監管責任和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完善管理措施,健全工作制度,探索構建水產品質量安全長效監管機制。指導養殖生產者科學控制養殖密度,加強水產養殖用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管理,實施「減藥行動」,開展水產養殖投入品三年專項整治行動,試行水產養殖投入品使用白名單制度,着力消除水產品質量安全隱患,推動廣東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記者 徐紅 通訊員 粵農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