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河南南召縣留山鎮石嶺灣村群眾尚興山忙碌地在山坡上收穫柞蠶繭,1000斤蠶繭陸續採摘下坡,分批賣給臨近的南召縣裕達蠶業農民專業合作社。
今年春季,尚興山放養6斤柞蠶籽,六月份柞蠶相繼結繭,按照當前市場行情,一斤蠶繭35元,這一季他家收入35000元。「我這一家全靠養蠶維持生計,這幾年來一直養蠶,從最初的2斤蠶籽到今年的6斤蠶籽,這幾年依靠養蠶收入近10萬元。」提起養殖柞蠶,尚興山激動地說。
早些年,尚興山患有高血壓,之後出現腦梗塞,無法外出務工,妻子聽力殘疾,耳朵失聰,三個子女在讀大學、高中和小學,家裏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這幾年,南召縣出台一系列惠農政策,如「及時雨」滋潤着他乾涸的心田。南召縣裕達蠶業農民合作社動員他入社成為會員,免費給他提供優質蠶籽,提供技術指導,提供伐坡機械,提供驅鳥液、滅蟲藥,簽訂最低保護價收購蠶繭,讓他消除後顧之憂,養蠶積極性高漲,順利實現脫貧致富。
「我們把柞蠶放養作為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採取政策傾斜推動,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示範基地促動,養殖大戶拉動等措施,建成柞蠶生產基地30萬畝,全縣從事柞蠶養殖的行政村有262個,重點蠶業示範村10個,放養農戶1680戶,蠶農戶均年收入20000元。」南召縣蠶菌中心主任李德強談起柞蠶養殖如數家珍。
南召縣是「中國柞蠶之鄉」,柞蠶養殖歷史悠久,興於漢,宏於明,盛於清,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民眾以「養蠶為業,植柞為本」,素有「一筐蠶,十畝田,種地吃飯,養蠶花錢」的諺語。
南召縣留山鎮石嶺灣村「老蠶倌」王永山給記者算一筆賬:「蠶寶寶可是俺家致富的寶貝兒啊。柞蠶放養清明節上山,端午節下山,放養時間不足兩月。一斤蠶籽成本500元,平常年景收穫400斤蠶繭,一斤蠶繭30多元,養一斤柞蠶籽刨除成本淨落1萬元!」
南召縣多山,擁有宜蠶柞坡150萬畝,已開發利用的柞坡122萬畝,常年柞蠶放養量5000公斤,年產柞蠶繭150萬公斤,產量佔全省60%以上,素有「召半省」美譽。由於柞蠶生產投入小,見效快,效益高,成為山區農民致富最好的短平快項目,早些年在群眾中流傳着「種地吃飯,養蠶花錢」的農諺,養殖柞蠶成為山區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
南召柞蠶是放養在山坡、丘陵的柞樹上,春蠶吃柞葉,喝露水,結繭在柞樹上。依託豐富的柞坡資源優勢,南召縣把柞蠶作為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山區農民增收的一項特色產業來抓,從而激發群眾放養柞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柞蠶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柞蠶生產投入小,見效快,效益高,成為山區農民致富最好的短平快項目,不佔用耕地、不使用農藥,屬典型的綠色環保產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豐收」。
為扶持這一傳統優勢產業,南召縣每年縣財政專門拿出資金對柞蠶原種、蠶種繁育以及伐坡技術進行補貼,調動群眾養殖的積極性。同時,開展普惠式的柞蠶產業發展保險,蠶農每斤蠶種遇到天災顆粒無收,最高賠付額達到3000元。由此,南召縣誕生了全國第一例柞蠶保單。
南召縣小店鄉柏林村自古以來有養蠶傳統習慣,被確定為全縣養蠶專業村和養殖基地後,村里成立了柏林村蠶業合作社,大規模流轉蠶坡,集中連片放養。這兩年,全村每年制蠶種200多斤,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紛紛回流返鄉養蠶致富,僅此一項戶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廖濤 王璐 郭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