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可是莊上的名人,各家各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好德行影響教育了一村人,說起來都是讚不絕口。」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皇后鄉王村村黨支部書記李來華,提起村民王炳獻那是稱讚有加。
2月16日,驅車循沿河村道而進,在柳暗花明的前行山路上,幾經迂迴,幾經折轉,終於來到了南召縣皇后鄉王村村河西組,尋覓到了「河南省鄉村光榮榜好丈夫」入選人物王炳獻,面對面聆聽農村大爺至真至純至愛的事跡。
王炳獻生於1948年8月,是一個只有小學文化的普通農民,他用22年的堅持和執着書寫了人間最美的真情,用樸實無華的盡心守護譜寫了一曲愛的讚歌。二十多年來,他一心照顧身患重病而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不離不棄,悉心照料,雖然累彎了腰,煎熬了心智,但他無怨無悔,始終如一,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丈夫」二字的內涵。
1971年,23歲的王炳獻與同鄉姑娘李德榮喜結連理。婚後夫妻二人相敬如賓,妻子勤勞賢惠,丈夫吃苦耐勞,小日子雖說不算富裕,但在那個年代也說得過去。後來,他們孕育了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看着孩子們一天天長大,夫妻倆對生活感到無比的知足,他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和睦而平靜的生活着。丈夫負責種地賺錢,妻子在家料理家務,細心照顧老人和孩子,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幸福生活的願景越來越近。
天有不測風雲。1999年2月21日晚上7點多,李德榮正在屋內看電視,不知怎麼突然倒地,昏迷不醒。王炳獻看到此情此景,整個人都懵了,等緩過神來,趕緊想辦法將妻子送往就近的紅陽廠職工醫院。李德榮被診斷為腦出血,在醫院一住就是20多天。住院期間,王炳獻不眠不休,一直守護在妻子身邊,寸步不離,悉心看護。經過治療,妻子保住了性命,但由於出血過多,腦部受損,出院回家後,一直處於半昏迷狀態,話也不會說了,吃飯穿衣也不會了。
為了讓妻子能夠站起來、走起來,他四處尋醫問藥,花光了家裏所有的積蓄,日子過得相當艱難,偶爾他會一個人躲到角落裏默默流淚。生活本就不容易,王炳獻想得開,為了年邁的父親和生病的妻子,不服輸、不低頭的信念支撐着王炳獻勇敢面對生活。
李德榮出院後,王炳獻每天都細心照料,他買來核桃、雞蛋、肉食、牛奶等各種食物,變着法給妻子補充營養,每天做好飯後都要先餵妻子吃,他還堅持每天為妻子換衣服、擦洗身子,每次大小便之後都會及時清洗。妻子晚上有時還會鬧騰不睡覺,他從來都是耐心地哄着她,妻子睡着後他才能睡覺。最辛苦的是農忙時節,白天忙完地里活,人已累得要死,可一到家裏就顧不得自己有多累,第一件事就是得照顧好妻子,為她端屎端尿,燒水做飯,按摩肢體,照料得無微不至。有的鄉親們看王炳獻照顧妻子很辛苦,就勸他,「你何苦啊,你這樣做沒有用的,她好不了了。」他很生氣地回懟道:「只要她還有一口氣,我就必須讓她活得舒舒服服的,照顧好她是我做丈夫的責任。」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3年多的中藥調理,李德榮終於恢復了語言能力,在別人的攙扶下也能下地行走了,每一點點向好的變化都讓王炳獻欣喜不已、激動萬分。
2003年5月的一天,李德榮突然歪倒在地,病情再一次加重,造成了偏癱,再也沒有起來,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此後的18年間,王炳獻始終沒有放棄,用自己的愛心、耐心、細心,守護着臥床不起的妻子。這期間,王炳獻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辛苦和煎熬,頭髮白了,耳也聾了,腰也彎了,歲月的滄桑寫滿了雙頰。但他仍然坦然而淡定地接受這一切,每天為妻子做飯、翻身、洗澡、按摩、洗衣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複着。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兒女們也很懂事,也想方設法減輕父親的負擔,一回家就幫爸爸照顧媽媽,給媽媽做按摩、洗衣服。
2020年8月7日下午4點多,王炳獻從菜園地回家,發現妻子緊咬牙齒、口吐白沫,他電話諮詢村醫後趕緊把妻子送往紅陽廠職工醫院,做完CT後,連病房都未進,直接送往南陽市中心醫院搶救,住了半月的院,李德榮病情一直沒有好轉,處於昏迷狀態,全靠輸液和胃管餵食維持生命,王炳獻陪護在側,時刻不離。8月21日,出院回家的李德榮當天病逝,王炳獻心如刀絞,淚流滿面。直到今天,每每提起妻子,王炳獻還是會忍不住紅了眼眶,「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一古往今來一直被人們追求的愛情理想,就這樣在一位普通農民身上完美地呈現出來,不論疾病還是苦難,不離不棄,相伴相守,沒有風花雪月,卻是人世間至情至愛。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近年來,南召縣皇后鄉王村村黨支部,以「五星」支部創建為抓手,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載體,紮實深入開展「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鄉村光榮榜」等一系列評選活動,在廣大群眾中掀起了學先進、比先進、當先進的熱潮,培植了精神文明建設「沃土」,先後有5名村民入選縣級以上「鄉村光榮榜」、有35戶被評為鄉級及以上「文明家庭」、有126戶被評為六星級以上「星級文明戶」。現如今,村內文明新風蔚然盛行,文明之花處處綻放,人人思進向善。(郭延 李祖全 李春陽 穆一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