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可以發生多麼大的改變?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交出一份出彩的答卷。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質量「雙提升」。區級科技型中小企業數由271家增加至1600家,雙創平台由8家擴增至35家,各類研發機構72家增加至363家。2015年到2022年,國家高企數量由91家增加至740家。
2023年2月21日,龍迅半導體(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科創板上市,成為2023年安徽首家A股上市企業,也是合肥經開區首家科創板企業。至此,區內上市企業數量實現由「1」至「13」的飛躍。
2014年以來,合肥經開區外資利用總體呈現穩中求質的良好發展態勢,2020年實際利用外資量達到8.8億美元,2021年更是逼近1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量屢創新高。
成績遠非如此。
成立於1993年的合肥經開區,是全國首批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試點開發區,2000年晉升為國家級,現已建成中國最大的冰箱、叉車、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和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研發製造中心。
風雷激盪30年。合肥經開區從麥田荒郊嬗變為產業發展新高地、對外開放橋頭堡、精緻幸福新城區,實現了「開放開發,再造新合肥」的光榮夢想,書寫了工業化、城市化建設化蛹成蝶的傳奇篇章,創造了許多值得學習借鑑和複製推廣的經驗。
從依託母城、滾動發展,到承接轉移、逐步壯大,再到創新突破、並跑領跑,合肥經開區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建設的主力軍。
商務部公佈的2022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結果顯示,在參加考評的全國217家國家級經開區中,合肥經開區位列全國第6、前進4位,排名再創歷史新高,連續兩年躋身全國十強,居長三角第3位、中西部第1位。
在脫胎換骨般的改變背後,隱藏着使命與初心等多種不變的因素。
合肥經開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秦遠望指出,30年來,經開區始終堅持項目是生命線、帶領群眾致富是立身之本、改革創新是永恆的主題,團結拼搏、艱苦挺進、改革創新、無私奉獻,闖出了一條「在內陸城市開放開發搞工業,跳出老城建新城」的發展路徑。
發展是第一要務 , 產業是發展之基。合肥經開區矢志發展工業30年,聚力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產業從小到大、從舊到新,由龍頭到集群,鍛造出安徽省「工業第一區」和「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聯合利華、日立建機、聯想、骸等近百家世界500強企業競相入駐,淬鍊形成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三大戰新產業,智能家電、高端裝備製造、汽車及零部件、智能終端、快速消費品、公共安全六大主導產業。
先後榮膺「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國家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園區」「國家低碳工業園區」「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國家進口貿易創新示範區」「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 等國家級榮譽。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以製造業為基礎的合肥經開區秉持科技創新是第一驅動力的理念,堅持創新驅動、轉型升級。該區瞄準前沿,大力實施「產業+科創」「產業+開放」戰略,斥巨資興建打造產業、科技、開放等一個個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優質平台。
與清華等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協同創新平台,按照「研發——轉化——產業化」路徑,推動重大創新平台科技成果攻關、轉化和產業化運用。按照自然生態、生活生態、產業生態、科技生態「四生」融合路徑,已打造產業和科技園區21個,集聚2000家高潛力科技創新企業,產值超千億元。
合肥經開區是產業強區的樣板,也是產城融合的標杆。
以城促產,以產興城,南優北拓。南區以生產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配套佈局雙提升為導向,打造先進智造產業高地和國際化品質都市區。北區加快「港產城鄉」深度融合,融入「海綿城市」理念,打造國際化社區,創造人居生活新典範。
如今,合肥經開區坐擁綠色園區、低碳園區、生態工業示範區等國字號招牌,隨處可見城市公園、街頭綠地、廣場林蔭,堪稱一座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區。
時光向前,安徽向上。三十而立的合肥經開區繼續奮勇爭先。
秦遠望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經開區將始終銘記開發區的初心使命,賡續改革創新基因,進一步依靠改革開放、創新創造不斷破解各種發展中的難題,當好產業創新的標杆、科技創新的示範、營商環境的排頭兵、產城融合的榜樣,努力為省市經濟社會發展勇挑大樑,為全國改革開放創造經驗,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放眼未來,合肥經開區聚焦「科技創新策源先導區、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聚區、高水平改革開放先行區、國際化都市圈新興區」的定位,明確「22121」發展目標,即:到2025年,GDP實現2000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2個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智能家電產業達到1000億元,形成2個千億級龍頭企業,培育1500家高新技術企業。(何軒 柏永 合肥經開區融媒體中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