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特别报道

共尋產業發展密碼齊贊嶺南荔枝飄香

2023-07-05
来源:香港商報網

    6月27日,第十四屆「品鑑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採風行活動繼續進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創作室原主任朱秀海率領的作家採風團一行走進東莞大朗鎮,作家們參觀毛織貿易中心,了解大朗紡織服裝產業未來規劃和發展路徑,遊走於古色古香的福德堂,在亭台樓閣間感受傳統建築的獨特魅力,打卡荔香濕地公園,品味嶺南佳果。

    毛織大朗締造產業新格局

    大朗鎮位於東莞中南部、綜合實力位於東莞中上游。大朗按照經濟社會發展「三駕馬車+一條主線」的工作思路,全力打造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和毛織「三大支柱產業」,先後榮獲中國羊毛衫名鎮等24張國家級名片,連續九年入圍全國百強鎮。

    一根毛線,織出一個產業鏈。1979年,從引進第一家「三來一補」毛織企業開始,東莞市大朗鎮用40餘年「織」出了一個全國最具規模、產業鏈最完善的毛織產業集聚區。當天,採風團在大朗鎮宣傳教育文體旅遊辦公室負責人、大朗鎮綜合行政執法辦主任葉佩璋的帶領下,走進大朗毛織貿易中心, 剛到大門,一排排商鋪就映入作家們眼帘,這裡是全國毛織產品交易的核心集散地之一,建築面積接近13萬平方米,現有商鋪2000多間。

    採風團參觀毛織產業創新服務平台——大朗設界,平台負責人為採風團介紹毛紡織行業最新動態、前沿流行趨勢。在紗線展廳,吊頂上配有的紗線藝術裝置吸引了作家們的眼球,在這裡,採風團看到了集合大朗多家知名紗線品牌研發的最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的紗線,分為科技材料、可持續材料、花式紗線。

    香港兒童文學藝術聯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香港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周蜜蜜表示大朗毛織貿易中心讓她大開眼界,「感覺像是進到一個時裝中心,之前沒想到東莞有這麼多毛織品,這麼多高級的服裝,這些毛織品的品質都很好,大朗不只是農產品行業發達,輕工業也有很大的發展。」周蜜蜜指出,這裡有很大的發展前景,要面向世界,繼續弘揚毛織文化,讓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

    在大朗,一件毛衣從設計到出大貨,最快能在2到3天完成。如此快速的反應能力,得益於毛織產業發展多年形成的高度產業鏈集聚,年產毛織8億件,遠銷全球多個國家。截至今年5月,東莞大朗累計聚集紡織服裝企業24357家,規上紡織工業企業近200家,規上工業產值77.9億元,全產業鏈年銷售額超600億元。大朗毛織已成為東莞最具特色的產業品牌和城市名片之一,在國內毛紡織行業中占據重要地位。

采风团一行参观大朗毛织交易中心.jpg

採風團一行參觀大朗毛織交易中心

    古韻傳承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近年來,大朗蔡邊村在文化建設、生態宜居上着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修繕祠堂,打造仿古街,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為美麗鄉村建設添磚加瓦。福德堂是蔡邊村着力實施文化振興的一個支點,同時也是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當天,採風團一行走進福德堂,這是一座水磨青磚、灰瓦結構的古建築。占地面積2.9畝,建築由主樓和副樓兩部分組成,高低二級錯落,古樸大方,古色古香。主堂屋脊突出鮮明,華彩美麗。作家們在福德堂欣賞由群仙祝壽圖、加官晉爵圖、八仙賀壽圖、玉堂壽帶圖和牡丹花圖組成的壁畫,圖案鮮明,精緻大氣,走過由拱形灰瓦和28根花崗岩方柱組成堂外走廊,廊道上書畫連片,採風團遊走於亭台樓閣間,感受古建築的風韻,享受田園風光。

    「我在這裡看到了對血緣的傳承,對家族文化的傳承。」在安徽省作家協會原主席、省文聯副主席許輝看來,福德堂是當地一個珍貴的文化符號,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

    「荔」久彌新文學大咖共品嶺南佳果

    「世界荔枝看中國,中國荔枝看廣東」。從唐代的「一騎紅塵妃子笑」到宋代蘇東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廣東荔枝因風味獨特而廣受歡迎。其中,東莞荔枝極富嶺南特色,而大朗更是優質嶺南荔枝的重要種植基地。

《中国武警》主编王久辛(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在大朗体验摘荔枝.jpg

《中國武警》主編王久辛(首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獲得者)在大朗體驗摘荔枝

    在參觀完古色古香的福德堂後,採風團來到了大朗荔香濕地公園,作家們在公園裡採摘和品嘗荔枝,呼吸新鮮空氣,感受美「荔」大朗。

    大朗荔香濕地公園占地面積1360畝,其中綠地面積約900畝,湖面面積約400畝,生態環境優美,距離鎮中心近,是集觀賞、休閒、娛樂、消費於一體、經濟和生態等多功能並存、既有荔枝特色又有現代都市特點的綠色生態公園。

    新雨枝頭,荔枝飄香。遼寧省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李皓賦詩詠贊大朗荔枝:「剝開的荔枝,像龍的一隻眼,被我們含在嘴裡的時候,怎麼也捨不得一口氣吞下,而大朗剛剛被洗過的黃昏里,依然四處,透着甜絲絲的滋味兒。」

    作為 「中國荔枝之鄉」,大朗「荔」久彌新。荔枝栽培歷史可追溯至宋末元初,設立在大朗的省荔枝科普基地,被列入1993年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時至今日,大朗還留存近萬畝荔枝林,其中水平村就有近兩千棵荔枝老樹,樹齡最長的超300年。

    近年來,大朗鎮統籌兼顧高質量發展與「綠美大朗」建設,在積極為省市重點項目讓地獻力的同時,也竭盡全力為征拆涉及的100多棵荔枝老樹「找新家」,歷時一年多,將這批兼具人文與生態價值的荔枝老樹安置於此,並設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標誌,打造獨具特色的「百荔園」。(記者 冷運軍 何嘉敏 實習生 許傳軍)

頂圖:第十四屆「品鑑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採風團走進東莞大朗

[责任编辑:林梓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