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期間,阜新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就是北大78級法律系的同學們。他們參觀查海遺址博物館,驚嘆阜新的萬年文明;遊覽海棠山,感受摩崖造像的天斧神功……短短幾天時間,他們便愛上了這裏,並在寶地溫泉小鎮為一棟住宅樓命名為「北大37號樓」,作為同學們今後康養的好去處。
77級、78級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本科生,同一年入學,相差半年,在中國改革開放史上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也成為了一個特殊的歷史名詞。北大78級法律系的同學們個個學富五車、獨樹一幟、求實創新,為改革開放初期的法學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常敏是北大78級法律系同學中年齡最小的,提起他和阜新的淵源,還要從他的愛人說起。
「太太是阜新人,我是北京人,夏天去阜新度假,覺得溫泉挺好,每年夏天都會住上一兩個月,我就買了房,後來我的朋友、同學、親戚,夏天在這兒接待他們,都覺得不錯,後來在這兒買了七套房。他們的感受都很好。」
北大78級法律系的同學是改革開放後最早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法學人才,是在各個領域引領我國法治建設的佼佼者。作為中國四十多年改革開放的中堅力量,他們也融匯到國家昌盛、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中。
常敏向記者表示,「我就想到我們這些同學,我們這些同學77級、78級,他們大部分要麼是插過隊的知青,要麼是工人,要麼是士兵,或是幹部、軍人,都是有工作來的,真正過上他們自己的生活就是等退了休,孩子大了,這些人是最需要關愛的。」
在那個特殊的時代,除了血緣關係,同學便是彼此親人。由於當時條件有限,學校提供的住宿環境也比較窘迫,但同學間那份真摯的友情,讓他們至今記憶猶新,並無比懷念。
「北大37號樓,是我們當年的宿舍,對這個樓非常有感情,學校搞建設,把37號樓給拆了,早年同學聚會還會回學校看看,現在已經沒有了。我就想,如果這樣一群人能回到學生時代,其實大家想的都差不多,回歸一種自然平和、隨心所欲的生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現在他們大都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但對北大的崇敬,和年輕時代的回憶以及同學間的感情依舊沒變。
「我們班有個群,我先和群主私下商量,我們在離北京近的地方弄一個小樓,同學們都能到這兒來康養,甚至養老。恢復到大學時代,我們就把它命名為37號樓。他們在網上一查,阜新有那麼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是海棠山,又是瑞應寺,有很多工業遺址,又有很多自然風光,又有少數民族風情、新中國發展的歷史遺蹟,就很願意來。在群里一說,一下就來了十個人。」
十一長假期間,來到阜新的同學們見到了正在建設中的「北大37號樓」,並對今後的康養生活充滿了期待。
「我們的一個同學當時就說,想去看看工地,我當時在37號樓我住三層326,這次我還住三層,當時也說了,那套房編號還是326。同學們也挺感動的,有這種情懷,有個落腳的地方,給我們的情感安個家。」
「北大37號樓」,在同學之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北大的考古系還有其他學校也表示了,我們也有這樣的心理訴求,說能不能再搞個考古的樓,我相信,這個影響力是會有的。這一代的回憶,是抹不去的。」
林力今年76歲,是同學中的老大姐,這是她第一次來到阜新,她表示,阜新帶給了她太多的驚喜——厚道阜新,名副其實。
「有很多我們第一次知道的,阜新是一個非常大的城市。阜新有紅山文化、摩崖造像群,有兩個大的寺廟,有活佛,而且阜新本地產的農產品,新鮮的瓜果蔬菜,像地瓜,還有我們中科院的花生研究所……我覺得阜新真的是一個寶地,非常值得很好的策劃和開發,充分利用它的資源把歷史、人文的資源和旅遊事業結合在一起這樣帶活我們東北一方,我覺得這是大有作為的事業。」
由寶地溫泉掀起一股來阜康養旅居的熱潮,阜新值得期待,阜新大有可為!在他們眼中,阜新就像一塊沒完全被開發的寶藏,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底蘊深厚,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休閒旅居勝地,阜新也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阜新的生態保持的很好,它的水資源、風資源,它的生態好,那麼多優秀的農產品,花生、地瓜、玉米、黑豬肉、羊肉、小米、大米,保護好我們的生態,我們的農業。康養也好,全世界沒幾個像我們這樣的溫泉。離北京這麼近,一百五十分鐘,我相信阜新會越來越好。我也祝福阜新在阜新各級領導的努力之下,成為全國聞名的旅遊勝地和歷史人文教育的勝地。值得大幹一場,阜新加油!」
時光里芳華永駐,再聚首仍是少年。「北大37號樓」是對美好學生時代的追憶,更是再啟新篇的序章。據了解,「北大37號樓」今年年底封頂,明年六月即將交付使用。也希望他們懷揣着對大學時代的友情,對青春的眷戀,相約阜新,續寫青春!(王藝橋 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