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臘月二十三,持續到正月十五,是安徽黄山市徽州區的新年。濃墨重彩的紅、赤油大醬的菜、熱鬧喧囂的聲共同構成了徽州人對年的記憶底色。當大年三十的大紅燈籠亮起,冒着熱氣的湯菜上桌,在酒杯的碰撞間,大人孩子幸福的笑臉里,年就開始了。
團·圓
白牆黛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因地狹人稠,古时徽州人十之七八外出經商,一走月余,數年皆如此,唯有年節返家,骨肉得以團圓。百年來,過年始終是徽州最熱鬧、最歡慶的時刻。
如果說春節是領略徽州傳統文化的一扇窗,那麼岩寺上九廟會就是徽州民間習俗的集中展示地。在岩寺鎮城區北側,沿街排開的攤位前人頭攢動,苗木、種子、木器應有盡有,賣家的吆喝聲、買家的詢價聲此起彼伏,一派熱鬧的新春景象。還有特色民俗表演抬二王、打蓮湘、劃旱船……最精彩莫過於板凳龍巡演。
正月初九,龍口張、龍眼聚、龍鱗翹,長達88米的板凳龍沿着巡遊路線進行「踩街」,前方鑼鼓開道,領隊手舉繡球,金色龍身由一條條改良的長板凳首尾相接而成,與表演者身上的服飾交相輝映,最終在古戲台繞成一個圓滿的結尾。
一丁一凳一小龍,一村一姓一長龍,在表演和配合中,在聲音和鑼鼓間,傳統的宗族文化被渲染上色,和而不同在相逢一笑里得到本初還原,徽州「圓」的意義在傳統民俗中得以延伸。
板凳龍體現「圓」的精神內涵,那麼「元宵」就是它的具象化。徽州的元宵與他地不同,一碗元宵半碗酒釀,酒釀的米一定是靈山大米,質軟、味甘、粒大,因作為「貢米」而聞名,製成的酒釀香味濃郁,口感綿柔順滑。
吃元宵繞不過的是岩寺老街。2023年,徽州區圍繞微改造、精提升,高質量推進「一路一街一景」整治提升行動。現今,岩寺老街「舊貌換新顏」,內核不變,內涵外拓;傳承不變,活力提升;框架不變,形制更新。步入老街,抬眼看滿目店招新,低頭看是古韻青石板,進店嘗一嘗芝麻香餡酒釀甜,走一走看一看新春節慶祝福年,誰說這不是徽州的團圓年呢?
食·宴
徽州區作為徽菜的發源地,「食」也被認為是年的重要組成。
過了臘八就是年,年糕的製作也被提上日程。蒸熟的米粉直接取出,倒進石臼里反覆捶打。在這個過程,分子進行重新組合,口感也得以改善。捶打後的米粉團倒入特製的模具中,年糕就成型了。
為討個「好彩頭」,徽州人不僅讓年糕的名字與「年高」同音,還製作出「福祿壽喜」、「元寶吉祥」的模具。吃下字樣,就是吃下了福氣。
凍米糖是徽州傳統美食,它由糯米、麥芽糖、芝麻組成,輕咬酥脆,入口香甜。位於徽州區岩寺鎮的吳女士每到臘月,就會帶着自家準備的原料到街上的一家老作坊,炒米、熬湯、擺料、切塊,凍米糖就做好了。吳女士說:「年前要做凍米糖,我還小的時候開始,到現在孩子都結婚了,一直都是這樣的。咬兩口糖,甜一輩子,遇到什麼都過得去,這份是寄給我遠在外地的女兒的。」一年一年,凍米糖也從年味變為了鄉愁。
甲辰龍年,徽州區在岩寺老街上擺起了長桌宴,36條長桌擺起,徽州好人、道德模範、旅遊團隊等220餘人齊聚一堂,徽州傳統「八碗八」也亮相登場。「八碗八」是一種徽州傳統席面規格,以用八仙桌,八碗八盆款待八位仙人而得名,包含肉圓、雞、蓮子甜湯、紅燒肉、炒米粉肉丁糊、炒肉絲、和筍、紅燒魚等菜品,一直是徽州民間婚喪、嫁娶的最高規格。
除去「八碗八」,傳統美食頂市酥、刀板香也陸續上桌,宴席也在此間達到了頂峰,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在桌的兩邊,有些生疏的兄弟兩在相鄰座位,在彼此的筷子夾動間,在肢體的摩擦接觸中,冰雪悄然消去,這是徽州人特有的表達方式。人們成長、相愛、別離、團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嬉·游
華燈萬里合家歡,我在徽州過大年。立足「徽州」這個頂流IP,年節這個徽味最濃郁的節點,今年也成為了徽州區的一張「出圈名片」。
夯實內功迎新客。以「中國年 徽州味 就在徽州過大年」新春主題活動為契機,推出百龍起舞迎新年、千人嗨歌鬧年集、萬人食尚「街」歡喜3場大型年味活動,增添美食打卡體驗、民謠歌舞演出、漢服互動巡遊等特色內容,以沉浸式體驗串聯起美食美景。針對不同群體,徽州區制定徽州熱戀之旅、美好之旅、幸福之旅等遊玩攻略,涉及A級景區、鄉村游等節點12個,這裡既可以身着漢服,緩步慢行於粉牆黛瓦;也可以熱烈滾燙,和千人一起放肆歌唱。借着年味的包裹,徽文化也與時代共進,釋放活力。
強化外功慶新年。攜徽州區文旅吉祥物「小徽徽」「小美美」走出黃山,赴合肥市金大地東西街、江西省景德鎮陶陽里歷史文化旅遊區、廈門曾厝垵文創街區,開啟徽州年味會客廳,從徽州本土風物到非遺手工藝術,從美食、文創再到新年特展,將深入體驗和視頻「快閃」相結合,以「1+1」的宣推思路融合兩地資源,撬動流量槓桿。在年節的歡慶里,外地遊客與本地居民同游共樂,主客共享,不分你我。
時間流轉,生命紅火,度完「年」,舊日翻頁而過。正如《舌尖上的中國》所說「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那麼徽州人對家鄉的記憶藏在年裡。(記者 吳敏 通訊員 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