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年以貨易畫,到創辦全國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俄羅斯藝術館,他用36年時間,將赤誠之心獻給了油畫藝術和中俄友誼,他就是默默推動中俄文化交流、助力中俄友誼發展的藝術騎士——哈爾濱太陽島俄羅斯藝術展覽館館長、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俄羅斯聯邦政府「國際合作貢獻勳章」獲得者劉明秀。
俄動用軍用直升機運送油畫 賦能兩國文化交流
劉明秀36年來對俄羅斯文化藝術的尊重,在中國腳踏實地、不遺餘力地宣傳推廣俄羅斯當代藝術,也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和尊重。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盧禹舜表示「新時期俄羅斯當代藝術進入中國是從黑河,從劉明秀開始的。」
劉明秀很動情地回顧來時路,重溫中俄民間友好回憶,讓人熱血沸騰。2004年其藝術館落戶太陽島,俄羅斯藝術科學院以前所未有的陣容和規模,派出30個俄羅斯藝術科學院的副主席、院士、人民藝術家、幾大州的美協副主席前來祝賀。俄羅斯有關方面還動用了一架軍用直升機從莫斯科四次起降飛到布拉戈維申斯克,又派船運到黑河,再通過車運到哈爾濱,拉來了100幅畫支援哈爾濱開館。這件事在中俄民間交往史上也是空前的。
俄羅斯藝術科學院以空前陣容慶賀俄羅斯藝術館落戶太陽島
文化交流的作用和力量,不僅停留在視覺層面,更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人們。在第22屆「阿穆爾之秋國際電影節」之中,俄羅斯的歌舞表演出現了舞龍,女士們身着中國旗袍,令人倍感親切。每一次出席俄羅斯的重大活動,總有歌手演唱中國歌《茉莉花》《青藏高原》等,哪怕是在車裏也會播放中國音樂,甚至被邀請到俄羅斯人家中吃飯,都會看到筷子。通過文化藝術的交流,賦予了這份純粹且美好的友誼,不摻雜任何利益。
迎難而上 綻放絢爛之花
對於普通工人家庭的劉明秀來說,收藏之路無疑是充滿心酸,困難就如同山路上的荊棘一樣多,但其從未放棄,不論路有多遠、有多長,他都一直堅守着自己最初的信念,保持着對生活的熱愛。回首來時路,劉明秀幾度熱淚盈眶。
青年時期的劉明秀遇到過外界的質疑,面臨着經費的緊張,藝術館關關停停。甚至有一年因為交不起供熱費導致藝術館被迫關停了一整個冬天,像這樣的情況總會發生。永不放棄仿佛成為了劉明秀的代名詞,他四處籌錢,請求領導的支援,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夢想。
困難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這麼多年在藝術館和收藏上的投入累計達幾千萬元,巨大的經濟投入再加上經濟下行對收藏、文玩市場的衝擊,這些年可以說是舉步維艱,但是看到兩國藝術家們對文化交流的渴望,劉明秀無法停下自己的腳步。
劉明秀相繼在黑河、北京、大連、南京、常州、哈爾濱、海口開設了7家俄羅斯藝術展覽館,在藝術海洋的背後,藏着一位為俄羅斯油畫藝術奔走30餘年的中國收藏家對藝術的熱愛。
南廣俄羅斯藝術館
堅守初心 為國而為
初心不與年俱老,奮鬥永似年少時。截至目前,劉明秀的俄羅斯藝術展覽館已收藏了上萬幅油畫、版畫及雕刻,遊覽量突破百萬。但是他一直堅守本心,面對收藏的這些作品,他說:「如果這些作品歸個人享有,那麼能看到他的人是很少的,我把它放到展館裏,就會有更多的人看到,讓更多的人受到藝術的薰陶,撫慰更多人的內心,從而發揮更大的價值。這些作品都是國家的,哪怕是一幅畫,我都不會售賣!」
「2003年俄羅斯聯邦阿穆爾州愽物館館長根納基·托馬什克率團隊到黑河時,就對劉明秀的當時館藏僅有4000多幅油畫進行了評估,其價值2.7億至3.7個億。彈指20年後,該館現已達到收藏萬幅俄羅斯藝術作品,價值又當如何估算?」這些都不是劉明秀的興奮點,他的目光一直在遠方。
兩幅作品在北京展覽館標價達1.2億元
館慶30年 盧禹舜題詞
30年正年青,風華正茂。對劉明秀而言,今年他最欣慰的是他創辦的展館剛好30年。中國著名國畫家盧禹舜題詞:一夢千年水滴石穿 一路向北黑河最美。
劉明秀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有人說,這是劉明秀的寫照。「這個展館是一個私人展館,我百年之後什麼也帶不走,我正在考慮捐獻給國家。我現在只不過是做一個為國淘寶人,中俄民間藝術的傳承者,我想為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盡一份職責,為兩國友誼長青盡一份中國公民的力量。」劉明秀的話果斷而剛毅,充滿愛國力量。
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劉明秀心中始終有一團火,為中俄兩國的民間藝術熊熊燃燒。30年一個新節點,關於哈爾濱太陽島俄羅斯藝術展覽館未來構想,他又開始布好棋局:擴建升級中俄文化藝術展示、交流、交易平台。「擴建升級」構想可分階段實施:舉辦太陽島俄羅斯文化藝術博覽會、舉辦太陽島俄羅斯文化藝術節、創建原創油畫IP中心、NFT數字藝術品交流平台、藝術品元宇宙。
向陽而生,逐光而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視察時作出重要指示,「勇擔新的文化使命,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劉明秀渾身充滿力量。他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黃牛,更像一台中俄文化交流的播種機,從中國的最北端到中國的最南端,從大黑河島、哈爾濱的太陽島到海南的海花島,將俄羅斯藝術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推廣,而他的腳步卻不會停止,他將會把這份事業傳承下去,「燃燒」自已,為推動中俄文化交流貢獻力量。(記者 張曉磊 實習生 鄧雅哲 付博文 攝影 王路)
頂圖:劉明秀講述來時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