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中共百年 深圳故事】深龍崗區發布紅色文化地圖

【中共百年 深圳故事】深龍崗區發布紅色文化地圖

責任編輯:刁瑾玲 2021-04-16 16:03:33 來源:香港商报

 紅色文化和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進程中沉澱下來的寶貴歷史印記,反映了革命先輩的崇高革命精神,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內涵。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進一步加大紅色文化宣傳力度,打造龍崗紅色文化的品牌影響力,龍崗融媒特推出《龍崗紅色文化地圖》,將龍崗區的紅色文化點「串珠成鏈」,廣大讀者可按圖索驥,賡續紅色文脈、傳承紅色基因。

 21外紅色文化打卡點續寫紅色文脈

 據悉,本次紅色文化地圖發布共標註了21處紅色文化點,包括:山廈革命歷史紀念館,此紀念館着重反映平湖的革命鬥爭史,展示先輩生產、生活、禮儀、民情等習俗,其原址為山廈嚴、葉祠堂,建於清代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這裏曾是山廈農會總部、山廈黨支部、抗日壯丁隊活動的重要場所,東縱王作堯大隊也曾以此作為臨時指揮所。展陳面積為200平方米,展線長度為60米,展品58件。山廈革命烈士紀念碑,這裏記述了,從大革命時期、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在山廈這片熱土上,先後有17位英烈為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紀念碑由主紀念碑和原東江縱隊副司令員王作堯同志骨灰撒放處兩部分組成。主紀念碑呈方形,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碑高6.3米。碑身的「山廈革命烈士紀念碑」9個大字正是出自王作堯之手,並由原東江縱隊參謀主任兼江北指揮員周伯明行書。

 還有一個紅色歷史見證重要單位:山廈炮樓,該炮樓建於1907年。1939年底至解放戰爭時期,羅文樞、劉連科在山廈秘密設立中共地下交通情報站,以流動的形式,隨時更換接頭地點,靈活、隱蔽地開展活動,最初在洗九禮的山寮屋,後搬到井頭嶺軍培仔屋,最後搬至犁頭寮,這個交通情報站一直未被敵人發現和破壞。目前情報站舊址外牆保存基本完好,內部已重新裝修。

 據了解,蔡馬生烈士紀念碑、紀劬勞學校——劉伯剛、何與成革命活動舊址、甘坑炮樓、崗頭革命烈士紀念碑等共21處被龍崗區發布紅色文化地圖列為重要的紅色文化點。(記者 朱開芝)

 新聞連結:龍崗區發布紅色文化地圖發布21點:

 1、 山廈革命歷史紀念館

 2、 山廈革命烈士紀念碑

 3、 山廈炮樓

 4、蔡馬生烈士紀念碑

 簡介:蔡馬生烈士,廣東省寶安縣平湖鎮上木古村人。194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春參加惠東寶人民抗日游擊隊。1943年負責情報工作,同年10月在平湖墟被殘酷殺害,年僅31歲。原平湖鎮在蔡馬生烈士遇難處(即守珍街93號平湖街道辦事處原大院內)建成蔡馬生烈士紀念碑。

 5、紀劬勞學校——劉伯剛、何與成革命活動舊址

 簡介:紀劬勞學校由龍崗平湖著名愛國商人劉鑄伯(1867~1922)出資興建。1916年12月31日,寶安縣平湖紀劬勞國民學校落成。百年來,除後面平房有些改動外,紀劬勞學校基本上保存了原貌。

 6、甘坑炮樓

 地址:布吉街道甘李路18號甘坑客家小鎮內

 簡介:炮樓院由炮樓和排屋組成,炮樓高四層,拖屋為五間開,排屋為三排。總體形制和結構保存較為完好,風貌尚存。

 7、崗頭革命烈士紀念碑

 簡介:崗頭革命烈士紀念碑是原寶安縣布吉鎮人民政府為紀念崗頭村在抗戰期間犧牲的先烈和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襲擊金竹園地下情報站時犧牲的戰士而設立的。

 8、崗頭陳氏宗祠——布吉鄉抗日民主政府

 簡介:佔地面積200平方米,建於清代,重修於民國時期。

 9、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五大隊楊美村交通情報站遺址

 簡介:1940年秋,由王作堯、周伯明率領的抗日游擊隊第五大隊主要在寶安一帶活動,部隊就駐紮在楊美、泥坑一帶,楊美村成為部隊的主要據點

 10、曾鴻文舊居—中共寶安縣委機關舊址

 簡介:1941年1月,中共寶安縣委成立後,設址於布吉鄉雪象村雪竹徑曾鴻文家中,曾鴻文炮樓便成為中共寶安縣委和東縱主要抗日據點和臨時指揮所之一。

 11、就昌樓—抗日游擊隊據點

 簡介:就昌樓是一座客家炮樓,是坂田抗日游擊隊的據點,游擊隊經常在這裏聯絡碰頭和召開會議。

 12、「權宜筱住」南嶺炮樓——游擊隊秘密活動舊址

 簡介:抗日戰爭時期,曾生、王作堯率領東江縱隊曾在南嶺村駐紮,向南嶺村群眾宣傳抗日救國,產生很大影響。

 13、丹竹頭西炮樓院——寶安大隊夜襲丹竹頭偽軍舊址

 簡介:1943年6月3日晚,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寶安大隊第三中隊根據情報,夜襲丹竹頭偽軍劉華部大獲全勝。

 14、六約學校校史館

 簡介:1931年,六約人陳三昌、黃鴻昌、鄒文彬、張杏芳等人發動籌募建起了一座兩層的鋼筋水泥結構校舍,目前展覽着六約學校的建校歷史、發展歷程、歷屆校長故事。

 15、紅花嶺公園

 簡介:為紀念紅花嶺戰鬥,緬懷革命烈士的豐功偉績,於2004年由龍崗區原龍崗鎮興建完成。

 16、八仙嶺戰鬥遺址

 簡介:1944年秋天,為掩護機關撤退,東江縱隊在八仙嶺與日軍展開激戰。

 17、陽和世居—陽和浪中共地下交通聯絡站

 簡介:始建於1808年,建築面積5480平方米,保護範圍面積3380平方米,屬晚清客家圍屋建築。每層有開窗及射擊孔。

 18、東江潮紅色文化博覽館

 簡介:博物館以延安窯洞為元素,呈現濃郁的大禮堂歷史風貌。

 19、南嶺村致富思源展覽廳

 簡介:展覽館從「歷史印記」「春天故事」「今日南嶺」「致富思源」「明天更」5個部分。

 20、甘坑客家小鎮

 簡介:甘坑客家小鎮是華僑城集團打造的薈萃深圳本土客家民俗、客家圍村建築、客家民間藝術、客家傳統美食、客家田園風光為一體的文化旅遊景區。

 21、大芬油畫村

 簡介:大芬油畫村(大芬村)被譽為「中國油畫第一村」,是全國最大的商品油畫生產、交易基地,也是全球重要的油畫交易集散地。

 龍崗區發布紅色文化地圖

 

責任編輯:刁瑾玲 【中共百年 深圳故事】深龍崗區發布紅色文化地圖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