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明德知禮,樹文明新風

明德知禮,樹文明新風

責任編輯:黃逸 2021-05-12 00:04:45 來源:香港商报

 中國傳統的社會形態是禮法社會,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國家法律之外,習俗禮制、家規家訓、綱常倫理、人文禮節,都是維護社會秩序井然的重要維繫力量。

 清代儒生阮元在《研經室續集》卷三中說:「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禮也。」明確指出「禮」在國家治理、民風養成、道德教化等方面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在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禮」是仁義禮智信五常之一,同時位居禮義廉恥四維之首。《禮記·曲禮上》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

 「禮」是一種道德規範、行為準則,也是君子人格養成的基礎。自中華文明產生以來,中華民眾便無時無刻不在「禮」的規範、引導之中:上至朝廷盟會、祭祀、朝覲、議事、戰爭,下至民間婚喪嫁娶、節日禮俗,都具有着一定的程序方式和標準流程。

 「禮」作為中華文明的顯著標誌之一,禮德的教育塑造了中國人溫文儒雅的形象,造就了中國「禮義之邦」的美名。每個中國人從懂事起,人生要學的第一堂課便是禮德教育,從日常的飲食、穿戴、寢居、言行舉止,到長幼尊卑、家庭倫理、人際社交,乃至人生的每個重要時刻,都要經過諸如冠禮(成人禮)、入學禮、畢業禮、見面禮、開工禮、婚禮、喪禮、祭禮等一系列「禮節禮儀」的考驗。

 《禮記·中庸》中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之說,意思是關於「禮」的總綱有三百條,細目有三千條,以此形容中國人在禮儀內容上的豐富、細緻和全面。經過數千年禮德文化的薰陶,中國人早已把恪守禮節、動必有禮熔鑄成了一種內在的性格、行動的本能。

 國學大師錢穆說:「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看到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

 中國人把「禮」視為區別人與動物、文明與野蠻、君子與小人的主要標尺。這是中華文明有別於世界其他文明的顯著特徵。《禮記·曲禮上》雲:「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禮,就像人的身體。人沒有學禮、知禮、明禮、守禮,就像身體還沒發育成熟,君子就會將他們稱為人格不健全的人。

 禮是修養,是規矩,是道德,是品格,也是中國人世代傳承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禮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學禮、知禮、明禮、守禮,最能夠反映一個人的文明素質和修養水平。

 傳統蒙學《弟子規》是一部關於教導學生禮德、禮節、禮儀教育的經典讀本,《弟子規》繼承了儒家禮德教育的精華,從孝敬父母、尊師重道、誠信友善、泛愛親仁等方面,培養學生們知書達禮、敦厚謙和的個人修養和道德素質,從儀容儀表、舉止動作、文明用語、生活作風等方面,培養學生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需養成的禮儀,讓學生們從內心深處真正理解和認識到禮德的價值和意義,幫助學生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促進家庭的和諧、社會風氣的淨化。

 《弟子規》中的禮德教育,凝聚着中華民族數千年的處世哲學與人生智慧,至今仍具有可資借鑒的積極價值和意義。

 《荀子·修身》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禮作為中國人修身養德、為人處世的大經大法。在當代中國,禮德精神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一個文明有禮的人,一是會懂得孝順父母,修身齊家;二是會懂得知恩感恩,重情重義;三是會懂得尊重他人,與人為善;四是會懂得嚴格自律,誠實守信;五是會懂得遵守公德,謙遜禮貌;六是會懂得推己及人,造福社會。

 學禮、知禮、明禮、守禮,從傳統禮德文化中汲取道德營養,結合現代文明、現代生活的特點,賦予其新時代的內涵,與時俱進,因時制宜,讓禮德文化基因融入當代人的心中、行動中,使國人講文明、有禮貌;講誠信、有修養;講規矩、有底線;講責任、有擔當。國民的整體素質才能得到全面提升,有利於改善中國國家形象、展現大國風采,提升文化軟實力,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站穩腳步。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責任編輯:黃逸 明德知禮,樹文明新風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