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幾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中環街市經活化后將於明日首階段開放試業。全新的中環街市以新舊共融為特點,保留標誌性主樓梯和舊式檔口設計,引入本地新老品牌,為市民帶來集文化、藝術、歷史為一體的全新體驗,未來還將定期舉辦不同類型的文化娛樂活動,成為連接鄰里的聚落空間。
中環街市在1939年建成,一度是全東南亞最大的肉類市場,更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2003年停止運作後,中環街市經歷18年的沉寂,經全面修復活化後成為多元化空間,明日將展現全新面貌。今次活化保留了部分原有設計,包括開放式中庭、主樓梯的傳統上海批盪工藝,及13檔傳統街市肉檔、海鮮檔原址。項目引入超過100間不同種類的商店和初創企業,其中有米舖租用攤檔,展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傳統米舖的樣貌。
本港市建局表示,活化計劃平衡歷史文化保育及市民的期望。中環街市的原建築圖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遺失,大樓鋼筋混凝土長期受清潔劑和海水侵蝕,復修難度大。市建局期望活化後可吸引每日5萬人次以上、不同年齡層的市民來訪。
韋志成:活化策略從長計議 發揮中環商業區優勢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在網誌表示,中環街市活化項目,在保育建築元素之上,靈活運用空間和新科技,將會舉辦多元化的藝術、文化和創意活動,推動科學及藝術等教育,為街市大樓增添特色和活力。韋志成說,活化策略需要有前瞻性,把眼光放遠到,如何發揮中環核心商業區、人流密集、運輸暢達,工、商、金融服務匯集等的不同優勢,亦希望引入的商店和初創企業,在中環街市闖出自己的天空。
頂圖:活化后的中環街市。圖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