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區組織協會透過參與行動研究方式,藉外展工作接觸居於不適切居所基層人士和家庭,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其住屋和經濟狀況,並按照基層人士和家庭的答案進行量性研究,了解受訪者居住環境和參與計劃情況,並分析背後原因。
據了解,93%受訪者居於劏房,當中只有7%受訪者設有獨立廚房,而受訪者租金中位數是4800元、有81%受訪者有申請公屋,輪侯時間中位數為4年、當中有57.72%受訪者已輪侯公屋超過3年。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指15%受訪者沒有參加「為低收入劏房住戶改善家居援助計劃」,當中有5%受訪者是覺得居住空間細、無空間放傢電以及不知道有這計劃;2%受訪者認為暫時未有急切需要;1%受訪者則提到計劃沒有合用選擇、單位與其他人同住不能放置傢電和擔心購買更多電器令電費增多。
研究顯示不適切單位有4方面居住問題,包括衛生、空間、安全和開支,衛生問題主要是老鼠、蚊蟲從天井或喉管或窗戶等入屋、廚房設在客廳或睡房,容易發生危險或產生高溫、渠管接駁出現問題,有臭味傳出、廚房抽氣喉管與鄰居互通,室布產生臭味以及廚廁合一,需在客廳或廁所處理食物,各有61%、51%、43%、41%和40%受訪者出現上述情況。
受訪者面對的空間問題主要是空間不足,家人間欠缺私人空間或私穩;影響小小孩難以集中學習;需使用雙層床儲放物品以及市面出售傢俱不合呎吋,各有77%、73%、72%和41.5%受訪者出現上述情況。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其後提到不適切單位的安全問題包括居所牆身太薄,經常受噪音滋擾、曾經或正有蝨/鼠/蟲患,影響生活、牆身或天花剝落或漏水,影響生活、地台過高,出入不便、門鎖保護不足,擔心被爆竊;出現跳電情況,各有61%、58%、49.5%、43%、42%和13.5%受訪者出現上述情況。
91%受訪者指假如單位出現甩灰、漏水或跳電的安全問題,會通知業主或房東處理,當中只有44%獲業主或房東完成協助處理,3成受訪者在處理後情況一樣,未能解決問題、而14.5%受訪者提出問題後沒有獲處理。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表示83%受訪者在上述情況下衍生額外開支,當中42%需支付額外電費或外出洗衣膳食費用、44%受訪者因室內環境出現皮膚或呼吸問題、50.5%需要自費處理原先應由業主負責維修、需支付額外滅蟲、蝨、老鼠用品費用。
據了解,85%受訪者並沒有在計劃中進行任何小型維修工程,當中有 38%受訪者擔心工程價錢太高,不想花資助進行、28%受訪者擔心替業主處理好問題便會被加租或租給其他人、25%受訪者因計劃沒有包括相關維修項目、還有21%受訪者認為維修是業主責任,因此沒有進行任何小型維修工程。
研究還發現87%受訪者並沒有在計劃中進行任何相關滅蝨、蟲、鼠服務,當中有39%%受訪者擔心工程價錢太高,不想花資助進行、20%受訪者擔心付款後仍是處理不到問題,浪費資助和18%受訪者擔心處理好問題便會被加租或租給其他人與自己可以自行處理,不用花錢請人處理。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指受訪者對計劃有改善日常生活便利的中位數為4分、對於改善居所舒適程度如空氣、擠迫問題,56.5%受訪者評分低於或等於3分、對於改善居所安全,包括電力、消防、衛生等,67%受訪者評分為等於或低於3分。
9成受訪者認為要解決短中期居住問題,建議政府應加快興建公屋,縮短輪候時間、76%受訪者認為應繼續推行「為低收入劏房住戶改善家居計劃」、67%受訪者認為政府應主動推行過渡性房屋,大力增加供應、61%受訪者認為政府應限制每兩年加租幅度少於一成和訂定劏房設計標準,逐步改善劏房環境。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提出2項短期建議,分別是關愛基金應把「為低入收劏房住戶改善家居援助計劃」恆常化、另闢工程和服務額外資助金額,將現有「購買傢俱電器」、「工程」、「服務」3項資助獨立分拆,並為後兩者另外投放資源增加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