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國際糧食減損大會濟南開幕,全產業鏈減損該如何發力?

國際糧食減損大會濟南開幕,全產業鏈減損該如何發力?

責任編輯:趙書琪 2021-09-11 20:32:50 來源:香港商报网

    每年全球糧食損失每降一個百分點就相當於增產2700多萬噸糧食,夠7000萬人吃一年:9月10日,在山東濟南開幕的國際糧食減損大會上,這組幾近駭人的數字直接點明了糧食減損的緊迫性。

    如今,糧食減損,這一世界性議題,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減少餐桌浪費,擴大到從生產到零售的全環節,這種新的趨勢也讓「可持續」成為會場的熱門高頻詞彙。

    在這個趨勢中,應該如何在糧食生產的各個環節「吃干榨凈」每一粒糧食的價值?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王鳳忠、世界自然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可持續食物消費與綠色供應鏈項目主任於鑫、澳大利亞園藝協會會長蔣淵偉等與會嘉賓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

    國際糧食減損大會在濟開幕

    9月10日,國際糧食減損大會在山東濟南開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吉炳軒出席開幕式,宣讀習近平主席賀信並致辭。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張務鋒,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省長李干傑等出席並致辭。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馬有祥主持開幕式。

    吉炳軒指出,今年中國通過了《反食品浪費法》,以法律形式規範消費者和餐飲行業行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他表示,糧食損失和浪費既涉及生產、加工、流通、儲藏、消費多環節,又涉及農戶、企業、消費者等多主體,還涉及公共部門和社會組織,「希望各國加強系統研究,深化政策、信息、科技等方面交流合作,加快形成糧食減損合力。」

    唐仁健指出,中國政府始終把解決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把糧食減損作為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通過強化法規制度保障、改善設施裝備條件、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加強全民宣傳教育等,持續提升糧食生產、儲運、加工水平,引導節約理性消費,全方位全鏈條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

    張務鋒表示,「十四五」時期,中國發展改革部門、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將發揮規劃引領、宏觀管理、經濟綜合協調等職能作用,突出依法治理常態長效、全鏈條各環節聯動、科技創新標準引領、公眾參與社會共治,大力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採取綜合措施降低糧食損失浪費。

    期間,大會發布了《國際糧食減損大會濟南倡議》和《山東糧食減損行動方案》。

    「可持續」成熱門高頻詞

    會議現場,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表示,山東將從糧食生產、存儲物流、深加工、食品消費、科技支撐、國際合作等方面,着力構建糧食增產減損保障體系,「力爭到2025年全省糧食損失率降低到5%以下。」

    「2020年全球共有7.2到8.1億人口面臨飢餓威脅,全球近1/3人口,無法獲得充足的食物與營養,同時全球近1/3的食物被損失或浪費,為世界敲響了警鐘。」針對嚴峻的全球糧食系統壓力,大會上,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孫立成宣讀了《國際糧食減損大會濟南倡議》。

    本報記者注意到,《濟南倡議》中涵蓋倡導減損理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倡導可持續生產方式、降低產後損失、推動可持續消費模式、加強科技研發投入、推動政策體系構建、推動重點群體融入、推進國際合作、凝聚全球智慧力量等十個方面。

    本報記者在會場注意到,隨着減損概念從傳統意義上的減少餐桌浪費,擴大到從生產到零售的全環節,「可持續」成為會場熱門高頻詞彙。

    專家談「可持續」:糧食要用對地方

    其實,「可持續」並非新概念,早有研究機構或者各個環節的企業在探索路徑。但是,如何實現產業鏈層面的「可持續」,兼顧院所與農田、農場與散戶,打通各個環節,卻成為新的研究課題。

    2019年底,中國(濰坊)食品科學與加工技術研究院揭牌。彼時,王鳳忠便表示,要依託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在肉品加工與品質調控、果蔬加工與品質調控、中式食品加工與裝備、食品營養與功能因子利用等領域的技術優勢,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為農業延鏈。

    「糧食損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粗加工導致很多可以利用的成分被浪費,沒有用到對的地方。」王鳳忠認為,目前,適銷對路仍是重要的研究課題,「在提高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等方面,山東的保齡寶(赤蘚糖醇)以及中裕食品等企業,就取得了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澳大利亞每年家庭丟棄的可使用食品,相當於1.7萬架波音747巨型飛機的體積;每年有高達25%的蔬菜爛在地里,食物浪費造成200億澳元,近1000億元人民幣。」蔣淵偉表示,糧食損失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在澳大利亞催生了循環經濟,在這種模式下,資源被儘可能長時間使用,同時使得負面影響最小化,「部分農業企業每年會拿出營收的5%當做環保、再利用等方面的固定投入,以推動農業技改,此次,我們也在積極尋求與中國、山東企業的合作機會。」

    除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以及提高科技投入外,於鑫認為,從全產業鏈角度看,糧食的損失還應該考慮因為供需不平衡帶來的損失,因為物流水平不足導致的變質損失,以及交通不便等導致的損失,「這些上游損失的最大受害者便是生產者。」

    「要解決這些上游損失,不僅是要提供準確供需信息等技術類保障,更需要基礎設施等配套設施的完善,以及企業和農戶互通、互動的機制保障。」(孫珂 侯寶之)


責任編輯:趙書琪 國際糧食減損大會濟南開幕,全產業鏈減損該如何發力?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