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市民坐困愁城,難得中秋沖喜一番。今年中秋特別不一樣,這已是疫情以來第二個中秋,但跟去年有所不同,當時4人限聚令尚在生效,惟現在食肆已放寬至最多12人一枱,加上有消費券提振需求,過去兩日市面盡見人頭湧湧,商戶旺丁又旺財,舉目所見根本不覺疫情困擾。
這一切,當然歸功於香港抗疫有方,是故有條件放寬限制措施,市民亦可安心外出消費消遣。試想,若未能「清零」,市道哪能這麼熱鬧!病毒肆虐令人提心吊膽,更莫說一旦再次停市停工,屆時還有多少消費熱情以至購買力可言了。市民上月經已收到首輪消費券,次輪消費券下月亦將發出,也令留港報復式消費熱上加熱。值得留意的是,消費券並無嚴重推高通脹,統計處日前發布的8月份CPI僅按年升1.6%,基本通脹亦僅1.2%,顯示物價漲幅溫和、並未特別蠶食市民購買力,即消費券的益處都好大程度落入市民口袋。而且政府對業界的持續支援,近日並延長3項貸款擔保計劃的時限6 個月,包括「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預先批核還息不還本計劃」及「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都有助業界撐過疫下寒冬,挺到春天重來。
然有謂長貧難顧,目前消費好景實非雨露均沾,當中尤以旅遊相關行業最慘。所以,要市道持續復蘇,歸根究底還須靠重新通關,特別是與內地早日通關。環顧世界,愈來愈多地方已急不及待重啟口岸,甚至容許已接種疫苗者免檢疫入境。相關做法有個前提,就是本地疫苗普及率必須足夠高,否則無法保障人民性命安全。香港迄今接種率僅約65%,打齊兩針的比率只約60%,條件尚未充分,更莫說長者接種率低至一成多。而且,在變種病毒肆虐下,單靠疫苗並不能夠築好免疫屏障,就以不少重啟口岸的地方均迎來新的疫情高峰;所以,除確保入境者已受疫苗保護外,針對與疫情受控的地方互相通關,肯定是個更保險、更穩妥的做法。
內地無疑是香港爭取通關的最優先需要。儘管不同省市偶有零星爆發,但悉數皆能短時間內受控,反映內地管控疫情得宜,截至去周六不單已有78%人口接種疫苗, 「健康碼」政策亦有效管理人流及防範病毒傳開。毫無疑問,香港與內地通關的話,所面對的輸入風險相當之低。再者,香港和內地的經貿關係最為密切,旅遊業對內地的依存度更非常高,疫前內地旅客來港人數便高佔整體近八成之多,內地客在港消費開支亦同樣佔了所有旅客近八成。也就是說,單單開放內地客來港,已夠好大程度恢復本地旅業的生意與活力,亦不虞對香港的疫情防控帶來什麼威脅。對比開放其他口岸,與內地通關絕對「高回報、低風險」。事實上,自「回港易」實施以來,多逾20萬名從內地返港人士之中並無一人確診,反之從機場抵港的海外輸入個案,則幾乎是無日無之,兩組數據充分說明了不同口岸的風險差別。
所以,香港必須繼續堅持「清零」、堅持「谷針」,並為兩地通關創造更好條件,唯有如此,才最能保障市民生命安全,同時最有利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復常。(香港商報評論員李哲 圖:中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