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除了種菜還能有什麼?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實踐中,作為農業大市的聊城,決策層一直在思考這道千年命題,他們積極引導農戶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從「低頭耕地」到「抬頭看天」,持續推動農業產業化、科技化、規模化、品牌化,改變著傳統農業發展意識。9月29日,在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全面小康 奮進山東」主題系列發布會聊城專場,聊城市委副書記、市長李長萍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詳解聊城在農業發展上採取的一系列舉措。
「聊城生產了山東八分之一的糧食和七分之一的蔬菜,是全國優質糧食、瓜菜菌、肉蛋奶重要供應基地,這些都為農業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李長萍開門見山,向與會記者介紹擁有770萬畝耕地面積的聊城,已經成為山東的「米袋子」和「菜籃子」。
精深加工不足、產業融合不緊密,農村缺少頂層設計和長遠發展規劃的人才、粗放式發展潛力不足……這是擺在我國農業發展上的「老命題」。對此,李長萍說,聊城市委、市政府持續推動農業產業化、科技化、規模化、品牌化,實現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為推進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李長萍介紹,在農業產業化方面,聊城着眼於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供應鏈貫通,突出地方特色,重點發展精品糧油、綠色蔬菜、生態林果、健康畜禽、特色水產五大現代高效農業產業集群,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如今,聊城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470多家,國家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57家。
在科技化引領方面,聊城發揮莘縣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東阿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引領作用,加強與聊城大學等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努力打造國內重要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積極推廣耿店「棚二代」經驗,實施「歸雁工程」,每年培育新型農民5000名以上。
並且,聊城突出規模化支撐,壯大發展基礎。積極引導農民開展土地入股、土地託管,規範發展專業合作社。加快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鼓勵種養能手成立家庭農場。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全市農民合作社達到1.7萬餘個,家庭農場3200多家。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70.4萬畝,佔家庭承包總面積的46.7%。
聊城着重突出品牌化提升,增加產品效益。堅持「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完善農業品牌培育機制,實施「凈菜進京」「凈菜入滬」工程,加快建設京津滬和粵港澳大灣區高端農產品供應基地。今年以來,新增「三品一標」94個,總數達到1330個。東昌葫蘆、莘縣蔬菜、東阿黃河鯉魚、高唐錦鯉、冠縣靈芝等一批特色農產品知名度不斷提升。目前,每天銷往京滬和粵港澳大灣區的蔬菜已經超過100萬公斤。(記者 孫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