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濱,大河之洲。東營作為黃河入海口城市,近年來,確立「打造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濕地城市」的目標定位,聚力推進「四項重點工作」、「九個三年行動計劃」、「九大改革攻堅」,各方面各領域發生一系列關鍵性、趨勢性甚至轉折性向好變化,東營經濟綜合實力、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的台階。
10月9日上午,山東省新聞辦舉行「全面小康 奮進山東」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十場,東營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必昌等相關負責人圍繞「勇擔國家戰略使命 加快高水平現代化強市建設」介紹相關情況。
生態優先,打造靚麗生態名片
陳必昌介紹,東營市以規劃建設黃河口國家公園為龍頭,加大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主要體現在三個「更」上:一是黃河口生態系統更加健康,恢復濕地28.2萬畝,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治理互花米草1.2萬畝,正在打造108公里的沿黃生態長廊。二是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植物分別增加到1630種和685種,是我國沿海最大的新生濕地自然植被區。每年有600餘萬隻鳥類在這裏繁殖、越冬和遷徙,有「鳥類國際機場」的美譽。三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十三五」期間,累計實施水氣土污染治理項目543個,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提高21.5個百分點,省控以上河流全面消除劣五類水體,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居全省第1位。
高質量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陳必昌表示,東營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的突破。綜合實力實現新的突破。2020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981.2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249.3億元。人均水平分列全省第1位、第2位。2021年,經濟指標實現兩位數增長,9家企業入闈中國企業500強,13家企業入闈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產業升級實現新突破。堅持「工業為主、企業為尊、集群發展」,「十三五」期間三次產業結構由5.6∶62.3∶32.1優化為5.3∶56.3∶38.4。石化、橡膠輪胎、石油裝備等優勢傳統產業正在脫胎換骨,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快速成長,成為全國最大的高端納米級電子陶瓷材料生產基地和碳纖維材料生產基地。
創新能力實現新突破。以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知識產權強市為抓手,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擁有3個國家級平台和7個省級開發區,建設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稀土催化研究院等高能級創新平台,新組建成立山東石油化工學院、中國石油大學研究生院東營分院,創新資源指數、創新績效指數居全省第2位。
在基礎設施方面,高速公路、高鐵、港口、機場、管道等重大交通設施快速推進,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加快構建,「公鐵海河空管」多式聯運格局初步形成。
改革開放,活力競相迸發
近年來,東營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推出企業開辦「政府免單服務」、率先實現施工許可審批全程電子化和電子政務網絡「村村通」,商事制度改革被國務院通報表揚。並在全省率先完成省級以上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任務。獲批全國首批、黃河流域首個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縣鄉三級實體化的市域治理運行管理中心、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調處中心。
據了解,今年9月15日維遠化學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為全省化工企業最大IPO和近五年最大IPO項目。全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建成國家跨境電商綜試區,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關係,580家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市場開展對外貿易,有出口業績的企業達到697家,十三五」時期全市進出口總額由798億元提高到1344億元,連續多年上榜「中國外貿百強城市」。
惠民利民,生活更加美好
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近幾年,東營市在四個方面着手。一是着力改善城市環境,有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和片區開發,實施天鵝湖蓄滯洪濕地等重點工程,成為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2021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二是着力推進鄉村振興。培育大閘蟹、灘羊等特色產業。建成省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174個,打造沿黃沿海鹽鹼地特色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在全省率先實現省定、市定標準貧困人口脫貧,去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收入12216元,脫貧攻堅收官考核成績列全省第2名。
三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十三五」期間財政累計民生投入1072億元,五年新建改擴建中小學83所、幼兒園160所,在全省率先實現省級衛生鄉鎮、國家衛生縣城全覆蓋,全市人均期望壽命上升到81.05歲。
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方面,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實現「三連冠」,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實現「五連冠」。五年以上信訪積案全部清零,成為全省首批安全發展示範城市。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東營是我國東部沿海唯一保持「零疫情」的地級市。
陳必昌表示,下一步,東營將全力搶抓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堅持生態優先、創新優先、基礎設施優先,聚力實施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為推動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作出貢獻。(譚永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