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之人,最受人尊敬,也最能為社會傳遞正能量。《尚書·蔡仲之命》云:「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意思是說,上天公正無私,不偏袒任何人,只幫助道德高尚的人。道德高尚的人,能得到上天厚愛,也必將能夠成就一番事業。
明末清初學者汪楫,字舟次,安徽休寧人。父親汪汝蕃,字生伯,自言生平與他人無異,惟不欺二字,才可以俯仰無愧天地。汪汝蕃曾經築友善庵,出米數百石賑饑,自己卻和妻子吃糠咽菜,粗糲自如。後來家道中落,每有餘錢,都用來幫助他人。
汪楫從小好古力學,年輕時已經名沸大江南北,聞名拜訪的人絡繹不絕。父親汪汝蕃不喜反憂,告誡汪楫說:「我不期盼你為名士,名氣只是空中樓閣,翦彩鏤棘,你與其交往文學名氣大的人,還不如交往道德品行高尚的人。」父親的言傳身教,為汪楫修身養德,成為道德高尚的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康熙二十年冬,琉球中山王之子尚貞遣使進貢,上表清王朝請求封爵。翰林院共推德才兼備的汪楫為正使出使琉球。康熙賞穿繡有麒麟的一品官服,御筆親題「中山世土」匾額授給琉球世子尚貞。
在任命下達之前,汪楫同第三個兒子,到正陽門關帝廟祈籤,父子二人都得到:「一紙官書火急催,輕舟東下浪如雷。雖然目下多驚險,保汝平安去復回。」巧合的是,被任命為副使中翰林麟焻,也曾祈得同樣的關夫子籤「一紙官書火急催……」。大家談起此事時,都感嘆奇異。
汪楫出使琉球,去時僅花三天三夜,就抵達琉球。琉球世子尚貞親自到船上接受。冊封大典後,長久乾旱的琉球,突然大雨如注,琉球人民歡呼雀躍。尚貞素來敬慕汪楫的學識和人品,請其書寫殿榜。汪楫縱筆為擘窠大字,尚貞嘆為神筆,欲饋贈以厚禮,汪楫正色道:「吾食大清俸祿,衣食無憂。作為大使,代表大清國體,豈能以一己之私慾,而壞大清朝綱,為人所不齒?」琉球官民無比敬佩,感動之餘,特修建一座「卻金亭」,以彰其德。
返回途中,海面波濤洶湧,危險萬狀,一千多隻烏鴉,圍繞船帆,護行始終。船破了大洞,又有大魚堵住破洞,汪楫等人得以有驚無險地回到京城。應驗了關夫子籤所言「雖然目下多驚險,保汝平安去復回」。
汪楫的道德品行不僅感動上天和關帝護佑平安,也帶動了普通民眾尊崇道德,潔身自好。康熙二十八年,汪楫出任河南知府,正遇河南連年大旱,蝗蟲遍野,死者枕藉於道,百姓流離失所。汪楫自己湊錢,買來糧食,設立東、西兩座粥廠,救濟災民,使數以萬計的百姓活了過來。澠池有兩個武功高強的年輕人,數日沒有進食,有人想引誘他們入伙為賊,兩人哭着說:「我們雖然飢餓,做賊可以活命,但我們如果做賊,就辜負了汪公的一番苦心了!我們寧願餓死,也不給汪公添麻煩。」
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德不孤,必有鄰。」道德高尚、品行高潔的賢良之人,不會形單影隻,孤獨前行,因為必將會有更多道德高尚、志同道合的人跟他走在一起,攜手並肩。
道德具有磁性,親近有德之人,遠離無德之人,是人類社會的共性。道德高尚的人會自然散發出一種令人無法抗拒的人格魅力,得到眾人擁戴,成為大眾效仿的道德楷模和學習榜樣,就像一塊磁石,為社會帶來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人人崇德向德的社會風尚,促進社會道德風氣的積極好轉。
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是道德,以德立身、以德服人、以德治國,積澱了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民族性格,為中華兒女的處事態度、思想情感、人生理想、藝術審美、價值判斷提供了精神歸依和心靈居所,成為中華文明有別於世界其他文明的獨特精神標識和文化特徵。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受人尊敬的前提。《易經》云:「君子以厚德載物」,人的道德是承載着人生所擁有一切的基礎,沒有道德,靠心機手段得到財富、名氣、權勢、地位,終究不能長久。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做個有德之人,做成有用之身,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俯仰無愧天地,浩氣長存人間,豈不快哉?(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