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與國關係,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敵人。中美貿易戰略出現變化,而且美國方面的新貿易戰略初步亮相,公布了未來操作的不同方向。若單純觀察新戰略初步指引字眼,不能否認未來中美經貿的壓力和風險或許不會出現市場期待的整體紓緩,相反壓力明確增加,不過在結構性上將出現調整。
採用逆向思維,需要先判斷美國經濟利益所在,究竟他們會如何調節關稅措施?考慮他們自身策略,目前美國的利益立場十分明確,需要評估自身通脹因素,故此在中美貿易當中,機電產品等中間品對壓抑美國通脹風險、拉動生產復蘇影響明顯。因此,相關品類商品有望優先迎接關稅的下降。
針對「非市場貿易行為」,亦需要判斷究竟什麼範疇會率先遭遇關稅調升和新工具施壓的風險?在美國政府眼中,中國內地具備明顯比較優勢的一批產業領域,將會是被擴大施壓的目標。這些產業領域範圍將進一步擴大,目前包括半導體晶片、電動汽車大容量電池、稀土金屬、藥品等四大產業鏈。美方宣布已有工具和新工具將同時啟用,象徵相關產業現行關稅下調機會不大。
中美經貿關係重回利益考量
此外,目前美國政府外部戰略以其盟友圈為基礎。自2018年後,雙方貿易向其他國家轉移趨勢加速,意味着未來中國或有更多的產業鏈和行業領域將直接面對中美貿易風險和壓力。不過,從長期角度來看,雙方經貿關係及前景將回歸以雙方利益為具體考量的正確道路上,過程雖曲折,但方向不變。
在整體製造業及外貿投資布局上,投資者需要緊盯中美貿易博弈的變化。(資深金融及投資銀行家 溫天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