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多處證實,香港《亞洲周刊》副總編輯、著名作家江迅10月13日於香港仁濟醫院離世,享年74歲。
當天傍晚,多家港媒發出這則消息,多位香港新聞界、文化界人士在社交平台發文痛悼,感嘆江迅德才佳絕,長年堅持一線採訪,懷念其情懷、風骨和情義。
江迅亦擔任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理事。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當晚發出唁電稱,江迅先生從事新聞工作多年,他對新聞事業的執着和追求,獲得業界同行的良好評價和稱讚。江迅先生的突然離去,使我們痛失一位良師益友。新聞聯理事會謹向江迅先生親屬表示深切哀悼。
江迅專訪香港外科學專家盧寵茂。(圖片來源:江迅朋友圈)
江迅1947年出生於上海,籍貫廣東番禺,1968年在安徽省黃山茶林場務農。1974年起先後任職於上海第二醫學院、《文匯報》、《文學報》。在上海從事文學和新聞工作20餘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94年移居香港,任香港《亞洲周刊》副總編輯,曾任零傳媒國際有限公司總編輯。獲20多項香港、上海、北京等地文學獎和新聞獎。
1994年移居香港後,江迅始終活躍在新聞第一線,在餐廳、候機室、醫院等地,都留下其工作的身影。據了解,甚至在離世前幾日的病床上,都在寫稿,永遠不知疲倦。有行家說,「江迅是全球少有活躍在新聞第一線的古稀之齡記者」。
據不少年輕記者回憶,江迅說話風趣幽默、思維敏捷,為人仗義熱情,常提攜後輩,被年輕記者親切稱為「江老師」。
中國作家協會網資料顯示,江迅為香港作家聯會會員,並於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曾獲全國和上海、吉林、香港等文學獎和新聞獎20多項。
江迅是一位「高產」作家,已出版40多部作品,包括紀實文學《朝鮮是個謎》、傳記文學《倪匡傳:哈哈哈哈》,散文和隨筆集《1998中國病》《香港,一個城市的密碼》《亞洲城市微表情》《騷動的窗外》等,作品兼具新聞觸角與文學價值,紀錄他赴各國採訪的獨家消息,亦再現香港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江迅出席論壇。(香港中通社圖片)
其中,新作《在黑夜點燈——香港這一年:不能忘卻的他和她》為紀實文學,紀錄六位「點燈人」的故事,他也因此被視為「點燈人」。該著作曾於今年7月香港書展期間引發廣泛探討。
江迅亦多年舉辦香港書展「名作家講座」系列活動,邀請兩岸三地及東南亞華語名作家與讀者面對面交流,事無巨細親自操持,甚至自掏腰包招待作家,將該系列打造成為香港書展一大文化品牌。
他曾在一次訪談中透露,曾為策劃講座而失眠,心臟停跳兩分鐘。據悉,多年前江迅曾因心臟病突發而病危過一次,但仍堅持一線採訪。
江迅。(圖片由家屬提供)
即便工作繁忙,江迅呈現的總是詩意的一面。他曾為香港一位現代詩詩人的新詩集作評論文章時說,「大時代確實需要大詩人,但人們也需要『小詩人』。這才是完美的生活,才是完整的社會。」
讀江迅的微信朋友圈生活片段,總是有讀小詩歌的感覺。就在離世前兩天,他還在朋友圈留下颱風天下的雨後香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