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51元,這是2020年濰坊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較全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7131元,高出約26.4%。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在新時代背景下,立足於鄉村實際,以更有力度的舉措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是關係民生福祉和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課題。
今年4月,《濰坊市創新提升「三個模式」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實踐報告》發布,系統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點讚的「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的演進與內涵,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使農民安居樂業,濰坊提供了新樣板。
濰坊市委書記田慶盈表示,新時代創新提升「三個模式」的實踐,目標是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根本目的是增進農民福祉,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濰坊已形成了多點發力、特色各異、全域均衡發展的格局。
10月15日,2021粵港澳主流媒體在濰坊走訪了解到,2020年濰坊市農業總產值突破了千億元。
創新實施「村社合一」
濰坊創新實施了「村社合一」發展模式,有力盤活了農村土地資源,優化了農村生產要素配置,提高了農業發展效益,為全國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示範。
在實施「村社合一」後,農民可將土地流轉給村集體或合作社,也可將土地入股合作社,土地的承包權仍然歸農戶所有,農民每年可以獲取一定的土地流轉費用。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統一管理經營的,既可從合作社得到一份穩定的分紅收益,又可以通過給合作社打工或從事二、三產業,再增加一份收入。
「村社合一」打破了小農戶單打獨鬥的分散經營狀態,通過推廣先進技術、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等,有效推進了規模經營,促進農民增收。
濰坊青州南小王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採取整村農戶承包土地入股形式,把508畝土地集中起來統一規劃經營,原來村裏一畝地收入僅有1000多元,現在一畝地收入在35000元左右,增加了30多倍。2020年,該合作社經營收入達4200餘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萬元。
「村社合一」實現了土地、資金、人才等各種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了優勢互補、品牌共用、信息共享,實現了合作社與村級組織在組織領導、經營管理、利益分配的統一,建立起了更廣泛、更緊密的利益聯結紐帶。
目前,濰坊市實現「村社合一」的產業類合作社達到4286家,佔行政村總數的65%,實際入社戶數達到25萬人,佔比25%,帶動建檔立卡貧困農戶數2181戶,合作社經營收入達到16.3億元,增加村集體收入4513萬元。
農民職業化助推農業產業化
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正逐漸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先導力量。在濰坊,農民這個身份是更富技術含量、更加朝陽的新標籤,不論是種植業、養殖業,還是加工業、物流業乃至農村服務業,都有大批高素質農民參與。2020年,濰坊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99:1,遠低於山東(2.33:1)、全國(2.56:1)。
農民職業化程度取決於農民自身素質的高低。濰坊創新農民培訓機制,成立鄉村人才振興專班,聚合政府、院校、社會「三方資源」,形成「政府主導、學院主體、社會參與、協作共育」的培訓體系。
濰坊職業農民學院,設立了8處職業農民學院分院、20處職業農民培訓教學點,年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農業經理人等1.63萬人。昌樂職業農民講習所線下、線上培訓相結合,培養既有實踐能力,又有廣闊視野,能走出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模式、與現代農業進行有機銜接的新型農業人才。
同時,濰坊還向國內外輸出涉農技術人員為當地農業升級做出積極貢獻,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遵義考察現代農業園區時,曾勉勵壽光蔬菜企業負責人,並對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給予肯定。
建立人力資本歸農長效機制
農民職業化要建立人力資本歸農的長效機制。濰坊通過實施優惠政策,吸引和支持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到農村創辦現代農業企業,鼓勵有興趣、有能力的城市青年和工商界人士成為新型農民,並建立職業農民補貼保障制度,對具備資格的職業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給予財政補貼和提供貸款優惠,以便於他們擴大生產規模和增強生產能力。
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玉泉窪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趙霞夫婦,返鄉後帶領窪里村從無到有,從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起步,如今正輻射帶動周邊22個村共同建設濰坊市級鄉村振興示範區。
新型農村基礎建設,養老保險體系也將會針對農村目前整體情況作出明確調整。在濰坊,農民朋友能夠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享受與城市人一樣的養老待遇,從而解除農民因職業化而帶來的後顧之憂。(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