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發布2021年院士增選的初步候選名單公示材料,香港特區共有四位學者成為候選人,包括香港大學宮鵬、中文大學夏克青、香港城市大學楊彤,為中科院增選院士候選人。香港浸會大學郭毅可,則是工程院增選院士候選人之一。今年十月最後一周,將由全體院士舉行投票,確定增選院士名單。
宮鵬 - 憑遙感監察全球環境和傳染病走向
宮鵬教授,著名遙感專家,現任香港大學副校長(學術發展) ,同時擔任港大社會科學院地理系和理學院地球科學系講座教授。(港大圖片)
宮教授的主要研究工作是利用遙感數據作大規模土地覆蓋和土地利用識別和監測研究,全球環境變化製圖和監測,與環境相關傳染病的模型設計分析等。他是超過600篇學術論文的作者或共同作者,學術著作有8本。他是8份有關全球氣候變化與健康和中國健康城市的《刺針》委員會報告的共同主編。
宮教授曾擔任中國科學技術部海外國專家委員會九位成員之一;以及出任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體檢專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今年八月,獲《刺針》委任為國際顧問團十八位成員之一。
夏克青 - 自創實驗法研究湍流學
夏克青教授,流體湍流領域的專家,中文大學物理學榮休教授、南方科技大學力學與航空航天工程系講座教授。(中大圖片)
自2019年6月起擔任複雜流體及軟物質研究中心(籌)主任。現任流體力學國際頂級期刊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JFM)副主編,同時擔任國際期刊Euro Phys J E副主編,曾任J Turbulence編輯5年。
夏教授以熱湍流系統為對象,利用創造性的實驗技術和統計分析方法揭示了熱湍流中重要的本質規律。其主要研究成就有:
自創實驗方法,測量了強耦合邊界層;提出邊界層動態重構法,將靜態的普朗特-布拉修斯理論推廣到動態形式;為建立理論模型提供了關鍵基礎。
揭示了大尺度湍流結構的起源、驅動機理和多尺度湍流結構相互作用機制。
確定了能量耗散率空間分布對系統整體輸運的調控機制,揭示了羽流作為基礎熱載體的本質,為工業應用中提高傳熱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基礎。
夏教授的開創性研究有助解決湍流這一經典物理的重大難題,有助認識地球物理及天體物理體系中的熱對流現象,亦對工程領域中常常遇到的傳熱及散熱問題有指導作用。他以「湍流熱對流的實驗研究」榮獲二零零九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楊彤 - 泛函理論擴展數學領域
楊彤教授,數學家,香港城市大學數學系講座教授。(城大圖片)
楊教授主要從事偏微分方程和動理學理論研究,在雙曲守恆律方程組和動理學理論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的工作,產生了重大影響。關於雙曲守恆律,他與劉太平教授合作引入了新的廣義熵泛函—後被稱為「劉-楊泛函」,並建立了一個圓滿的適定性理論,這一新的思路已被同行應用及推廣到其他的數學領域。楊的學術貢獻還包括動理學理論的流體力學現象、邊界層理論和高雷諾數極限等。
根據史丹福大學最新公布的排名指標,逾140位論文被高度引用的城大教研人員,被列為全球排名前2%科學家,楊彤名列其中。
楊教授先後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郭毅可 - 大數據讓人工智能變主流
郭毅可教授,數據科學研究先驅與人工智能專家,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數據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現任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研究及拓展)。(浸大圖片)
郭教授長期從事計算機工程與科學的研究,特別專注於數據驅動下的科學發現和決策。他認為,傳感技術的發展使得萬物可度,產生的大數據成為新的「自然資源」。大數據引發一系列技術革命,對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方向產生根本性影響。過去,計算機主要被用於模擬、高性能計算以及處理信息,現在計算機已經成為大數據產品的生成器。計算機業界,包括高效的數據處理與分析技術、機器學習等,都成了最有經濟與社會價值的研究方向。在今天的大數據時代,整個計算機科學的研究重點和使用方法都改變,計算機更向「智」的方向發展。人工智能從過去的計算機科學的支流變成今天的主流,計算機的類腦化已成了可及的未來。郭教授先後獲選為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及歐洲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工作,都在今年元旦啟動,經過六月的第一輪評審會議,中科院公示進入第二輪評審的191人名單,工程院則公示進入第二輪評審的235人名單。10月最後一周,將進行第二輪評審會議、公布終選候選人名單、並由全體院士投票終選,最後公布增選院士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