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城市「產業突圍」,儒家文化「發源所在」,內陸城市「通江達海」:這些極具山東特色的發展背景都集中出現在了一個城市——濟寧。
相比較于2017年,「四新」經濟佔比提高8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一番;同時,286項改革事項中200多項經驗獲省級以上推廣,57家世界500強企業落地……數字背後,濟寧市又是如何在資源、運河、文化豐沃的土壤中推陳出新、踏出一條新路子?
11月1日上午,在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全面小康 奮進山東」主題系列發布會濟寧專場上,濟寧市委副書記、市長于永生等人介紹了濟寧市近來發展的有關情況。
資源型城市「產業突圍」
「濟寧是全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但也導致濟寧產業結構偏重。」于永生在發布會上表示,在濟寧,推動這座資源型城市「產業突圍」始終是當地的重點工作,特別是2017年以來,濟寧市累計完成技改投資1900億元,推進新舊動能轉換。
于永生介紹,近年來,濟寧市圍繞高端製造、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和現代醫藥「231」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梳理了30條產業鏈,通過推行「群長+鏈長制」,搭建專利導航平台,實行「揭榜掛帥」機制等舉措,全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通過一系列體制機制創新,全市力量迅速向產業特別是製造業集聚。」
在資源「產業突圍」的道路上,方向往往比努力更重要。因此,保證人才隊伍的合理、健康發展,組建高質量「智囊團」便成為重中之重。
于永生表示,近年來,濟寧市圍繞強化「人才」保障,堅持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兩手抓」,成立人才發展集團,組建全省首家技工教育集團,搭建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對接平台,確保2年內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20個以上,建設高能級研發機構30家以上。
在「產業突圍」道路上,打出了「幹部助企攀登」「三個百億」「按揭農業」等一系列組合拳的濟寧,今年1-9月份,全市貸款餘額增長15.3%、全省第2位;濟寧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9%;新增「四上」企業767家、連續4個月全省第一。
運河運來的產業與「新城」
作為元明清時期管理運河的最高機構「河道總督署」所在地,運河流經最長的城市,濟寧因運河而立,因運河而興,素有「運河水脊」「運河之都」之稱。
雖然運河兩岸的縴夫號子已經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但運河並未隨號子一同消逝,反而成為濟寧乃至魯南、魯西南諸多內陸城市「通江達海」的主要承載,愈發彰顯出其價值。
現如今,濟寧航運能力在運河沿線12個港口城市中居第1位,是國家確定的京杭運河6個重點建設港口之一。
今年4月9日,梁山港公鐵水多式聯運正式通航,標誌着我國東西部重載煤運鐵路通道瓦日鐵路與京杭運河連通,成為了領航運河、通江達海、輻射全國的重要樞紐;今年9月,濟寧港至武漢、太倉(上海)、南京、淮安、連雲港的定班制集裝箱航線正式開通,「同時,我們主動對標青島港等大型港口,重點推進濟州港、龍拱港等千萬噸以上的大型現代化港口建設,爭取3至5年時間,濟寧港吞吐能力達到1億噸。」濟寧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黨組副書記田和友表示。
運河和港口為濟寧帶來的不僅是通達的交通,更為重要的是依託港口,產業、城市實現優質發展。
在濟寧,「以港促產、港產融合、港城協調、產城互動」的發展格局下,「鐵水聯運+港口+產業+園區」運營模式開始起步發展。
田和友介紹,濟寧規劃建設主城港區、梁山港區、微山港區等十大港產融合區,依託港口功能,布局高端裝備製造、食品加工、商品貿易及信息服務等產業,打造運河物流特色核心區、先進製造業集聚區、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構築運河物流產業帶。
傳統文化創新的「濟寧樣板」
作為孔子誕生地,儒家文化發源地,加之大運河文化、水滸文化以及紅色文化等眾多文化符號的疊加,在傳統文化引領創新方面,濟寧優勢得天獨厚。
「站在服務國家文化戰略和文化強省建設的高度,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先行示範區為牽引,加快建設世界文化旅遊名城,文化『兩創』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濟寧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弢介紹,在儒家文化的繼承發展方面,創新開展了尼山書院國學公開課、孔子學堂、青少年國學夏(冬)令營、「新六藝」體驗課堂等4.8萬場活動,儒學講堂」入選全國宣傳工作案例,「圖書館+書院」、「舞前一堂課」做法在全省推廣。
在積極承辦國際孔子文化節、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等重大活動的同時,濟寧通過引進靈山集團、華強方特、華僑城等領軍企業,建成了尼山聖境、孔子博物館、孔子研究院,實施了魯源小鎮、復興之路文化科技項目、十里畫廊等牽動性項目,「河道總督府遺址博物館主體工程提前封頂、成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全省唯一標誌性項目,微山湖旅遊區創5A順利通過省級評審,即將進入文旅部專家驗收階段。」
據了解,濟寧先後被評為中國文化競爭力十佳城市、十大最具人氣旅遊目的地,成功獲得2022山東省旅遊發展大會承辦權,入選第二批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入圍今年「五一」黃金周增速最快十個目的地城市,文化「兩創」、文旅融合助力脫貧攻堅等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我們將以國際化標準打造一批高端文旅觀摩項目,以全媒體眼光開展多層次文旅宣傳,努力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孫珂 侯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