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第二屆粵港澳三地動物科學學術交流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在珠海長隆橫琴舉行。來自內地和港澳的十餘位動物科學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加強城市濕地規劃建設與保護、加強棲息地保護等事宜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研討意見。
研討會由廣東省動物學會、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澳門大學共同主辦,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城市規劃和建設局參與承辦,目的是為促進粵港澳三地動物學領域專家和青年學者間的交流與合作。
研討會現場。(勝男攝)
6日下午,來自國內及港澳的十餘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專家學者們首先聽取了橫琴國家濕地公園(試點)相關建設方案後,分別從統籌推進濕地保護與修復,增強濕地生態功能,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全面提升濕地保護與修復水平等方面給出了建議。
專家們指出,應進一步考慮山水林田湖一體化體系構建,要與澳門合作,進行聯動調查、數據共享、建設協同、整體發展,要加強粵港澳地區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鑑先進地區工作經驗。
橫琴國家濕地公園。(勝男攝)
專家們認為,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橫琴山、海、林、濕地、岸線等生態資源豐富多樣,擁有寶貴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大量野生動物在此棲息、繁衍,包括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黑臉琵鷺、黑鳶等,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一處「重要驛站」。
據了解,橫琴自2009年開發建設以來,牢牢守住了生態底線,一個宜居、宜遊、宜業的生態島一點一滴地從藍圖變成現實。(記者 陸紹龍)
頂圖:大量野生動物在橫琴濕地此棲息、繁衍。(勝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