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香港脈搏】環保多走一步盡早規劃前路

【香港脈搏】環保多走一步盡早規劃前路

責任編輯:靜文 2021-11-08 00:37:18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鄭洛瑤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許多港人都因此減少外出,外賣需求急增,即棄塑膠餐具丟棄量亦隨之大幅上升。據2019年的統計數字,即棄膠餐具平均每日棄置量約有200公噸。環境保護署進行了諮詢,建議於本港推行「管制即棄膠餐具計劃」,於2025年起分兩階段全面禁止餐飲業處所向顧客提供發泡膠餐具及各類即棄膠具。然而,「管制即棄膠餐具計劃」只是減廢的基本步,香港更值得走前一步,盡快部署未來更進取的減廢行動。

 環境保護署就「管制即棄膠餐具計劃」開展的公眾諮詢已完成,相關細節還有待商榷。其中包括應否涵蓋各類型的塑膠即棄餐具,如飲管、杯、杯蓋等;及應否涵蓋所有種類的塑膠,包括「生物降解塑膠餐具」和「氧化式可分解塑膠餐具」。筆者認為,衡量是否涵蓋的基礎原則應是該塑膠是否具備快速分解的能力。「生物降解塑膠餐具」和「氧化式可分解塑膠餐具」均不能在任何環境下快速分解,後者分解後更會變成微塑膠碎片,影響海洋生態甚至進入人類食物鏈,存在極大環境局限。舉例言之,如「海水可分解」塑膠只能在20℃至30℃的溫度下分解。這些替代塑膠產品並不如我們想像般潔淨,政府必須考慮盡可能將更多塑膠,尤其是不具備快速分解能力的塑膠納入管制範圍。

 除了管制塑膠以外,社會視之為替代產品的其他一次性餐具,同樣值得政府關注。聯合國2020年發表的《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顯示,由1990年至今已有約4.2億公頃森林因人類經濟發展或轉換其土地用途而遭到毀壞。香港政府禁止餐飲業處所向顧客提供即棄塑膠餐具,餐飲業可能轉而依賴木餐具,後果不堪設想。筆者理解,政府嘗試先處理構成嚴重污染的塑膠餐具,並提升「Lesser Evil」的其他一次性餐具的替代空間,從而循序漸進地緩解環境污染問題。但這些留待日後解決的「Lesser Evil」又如何處置?政府的下一步有何打算?這些問題必須盡早部署,有一套完整的藍圖和遠景,才能夠讓市民和社會各界看見政府在紓緩廢料污染上的堅定態度。

 除了塑膠餐具和其他一次性餐具,其實市民還有很多不同的選擇。筆者建議,政府可參考德國RECUP推出的「押金環保杯」(RECUP)及「押金環保碗」(REBOWL)。在德國,人們已習慣購買飲品時多付1歐元作押金,退還杯子時便能拿回押金。同時平台有龐大且緊密的合作網絡,從2016年創辦至今合作商家超過1100多個,更能夠提供「甲租乙還」的服務,提高了便利性。平台更推出可重用餐具回收機,退還的地點超過9400個,讓民眾可以隨時隨地退還用品。政府應詳細研究,探討引進這些外國先進例子的可行性。若在港推行類似計劃,必能更有效改變市民思維,將即棄餐具徹底摒棄,建立真正可持續的綠色生活習慣。(資料圖片)

責任編輯:靜文 【香港脈搏】環保多走一步盡早規劃前路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