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促進局聯同港大經管學院8日發表《香港再工業化研究》調查,發現52%的以本港為主要市場的本地企業表示,計劃將生產線遷往或擴展到香港。不過,企業反映沒有足夠空間建立自動化生產線。為解決個別廠房空間不足,生產力局表示,將為該等廠房度身訂造智能生產線。
生產力局今年7月至9月成功訪問184家本地企業,綠色科技、食品科技和健康科技公司,分別佔比41%、36%和23%。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表示,除了沒有足夠空間建立自動化生產線,卸貨區空間不足和廠房樓底太低,也對企業來港設廠構成挑戰。他補充,介乎30%至40%的受訪企業認為,廠房面積達1萬平方呎已經足夠,而香港新落成的先進製造業中心及現有工業大廈,能夠應付企業對廠房面積的要求。
90%企業以港為主要市場
企業主要市場方面,調查數據顯示,多達90%受訪企業指以本港作為主要市場,其次為內地(37%)和東南亞(22%)。但問及人才是否匹配受訪企業發展方面,僅有28%的受訪企業表示有信心於未來1至2年覓得合適人才,從事工業4.0相關工作。
對此,黎少斌表示,不少企業的中高層出現人才短缺問題,大專院校有責任提供對應專才,而其他教育團體及機構也應合作,提供對應人才配合香港在「再工業化」方面的需求。
調查期間,港大經管學院邀請本地多間大型企業進行焦點小組討論,不少企業認為「新一代半導體」是「再工業化」極具潛力發展的新興產業。
北部都會區匯聚半導體產業鏈
黎少斌稱,長遠而言,本港應透過發展北部都會區,匯聚新一代半導體產業鏈。正如他指出,全球正面對晶片短缺問題,加上內地有意發展自主擁有的新一代半導體技術及全套供應鏈,香港可瞄準市場對第三代半導體的需求,建立晶片設計中心,藉以配合國家政策,吸引全球半導體企業落戶香港。
他續說,半導體是香港1980、1990年代的傳統工業,「香港製造」乃信心保證,故吸引半導體廠商來港設廠,實有利「再工業化」發展。
報告又提出,香港在再工業化的路途上,可借鑑新加坡、以色列及瑞士的經驗。黎少斌稱,上述地區的人口和人均GDP與香港相近,但在製造業、工業4.0技術及研發的步伐卻領先香港,故上述地區的經驗值得香港借鑑。(記者 鄺偉軒)
頂圖:黎少斌(左)表示,卸貨區空間不足和廠房樓底太低,亦對企業來港設廠構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