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有片】遇見桂地 他們,有故事 | 守護白海豚 一家兩代破解世界級難題

【有片】遇見桂地 他們,有故事 | 守護白海豚 一家兩代破解世界級難題

責任編輯:薛正軒 2021-11-08 20:56:36 來源:香港商报网

 
 
    中國生物學界泰斗潘文石教授、女兒潘岳、女婿趙一,一家兩代三口人,一邊是40年不綴艱苦的守候中國野生動物,一邊是商場的事業有成者,最終因為愛和勇氣在廣西走到一起,化作對白海豚的愛,創造出白海豚與大工業同在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贏之路。從推動建立保護區拯救大熊貓,到在廣西崇左「拯救了一個村莊,救了一群猴」,到現在讓白海豚保護與欽洲經濟發展共存,潘文石環保理念也在不斷發展和成長,保護海豚推進了地方水土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保護,最終還是護佑人類自身。
 
潘文石教授和女兒潘岳、女婿趙一,一家兩代三口人出海觀察白海豚棲息海域途中
 
    從大熊貓、白頭葉猴到中華白海豚
 
    1937年生於泰國曼谷的潘文石,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大熊貓及野生動物保護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崇左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主任。他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並留校任教。長期從事野生動物,尤其是大熊貓、白頭葉猴、中華白海豚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從事保護工作40多年,他覺得最大的啟示是:「人類不能孤獨地行走於天地之間,人類應該與萬物眾生同生共存」。
 
    潘文石教授的野外科考生活保護始於1980年的秦嶺,為了留住熊貓的自然棲息地,他曾從200多米高的山崖摔下受重傷。基於自已多年的研究成果,他建議國家停止了大熊貓集中人工飼養的計劃,並最終在秦嶺南坡原先大熊貓的自然棲息地里建立新的長青自然保護區。
 
潘岳、趙一在三娘灣海域觀察白海豚
 
    不過,設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卻給潘文石以很大的震動。因為國家建立保護區,停止了伐木,保護區附近的華陽鎮衰落了,當地老百姓的生活變得蕭條。他也第一次開始反思野生動物保護思路,開始把人的生活作為保護工作中重要的考量因素。
 
    潘文石與廣西的聯繫,緣於白頭葉猴。這是一種生活在喀斯特山地區的美麗的猴子,也被公認為世界25種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在中國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僅有廣西崇左70—80平方公里的石山上生存著4個種群的白頭葉猴。
 
    由於當地條件艱苦,科研經費緊張,潘文石常常餓得頭暈眼花,難以入眠。然而就是在這裏,他創新性的更新了動物保護思路,實現「拯救了一個村莊,救了一群猴」的成果。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白頭葉猴也從1996年的100隻左右增長到現在的900隻左右。潘文石的團隊逐漸探索出一條兼顧珍稀物種、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當地人民生存發展的有效途徑。
 
潘岳、趙一向本報記者分享與廣西結緣的故事

    最美三墩路:劃出一條生態屏障線
 
    在廣西欽州三娘灣,一條全長約18公里的三墩公路將海面一分為二,西面是繁華的深水港口,東面維持原始淺海濕地原貌,中華白海豚自在游曳。這條被譽為「廣西最美海上公路」也是欽州經濟發展的生態底線,劃出臨港大工業與白海豚棲息地的生態屏障。
 
    時間倒回2003年,欽州提出「大工業、大港口、大旅遊」口號,為了找到白海豚請潘教授團隊來考察。2004年,潘文石教授小組開始落戶三娘灣,在捉襟見肘的艱苦條件下開始研究海豚。2005年,潘教授建議將欽州港規劃向西移,把東邊淺海區域留給白海豚,迅速得到政府認可。2009年,經過5年的觀察,海豚數量初步統計大概96隻,潘教授建議修建三墩路,劃出底線,實現區域分離。
 
 
三娘灣白海豚
 
    2012年,潘岳及丈夫趙一放棄在北京的事業,轉身投入野生物動保護,在欽州成立NGO,募資並組建團隊,並出版學術專著。最終在政府、潘文石教授小組以及當地漁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娘灣海域恢復潔淨,中華白海豚數量顯著回升。
 
    「你看那個,小船一過,成群的小魚飛出水面,一片一片跟下雨一樣」,潘岳說,歷經十幾年對白海豚生活環境的保護,其實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保護人在這兒有一個安全的生存的地方。
 
    然而,過去的欽州,在海豚沒有得到保護之前,有一段時間,這裏工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比較混亂的。由於過度捕魚,過度的人工養殖,造成這裏魚類種類的數量下降,老百姓生活過得並不好。然而十幾年過去後,由於保護白海豚,生活環境恢復平衡,當地漁民,早上起來幾個小時回來打個百十來斤魚,充分享受到保護環境的紅利。老百姓有個順口溜:「海豚在,魚就在,魚在,我們就踏實;海豚在,客人就在,客人在,我們就能掙更多的錢。」
 
大港口-海天一色,工業與生態共存-廣西欽州保稅港區 劉世旭 攝
 
    如今,钦州初步實現白海豚與人類經濟發展兩個生態系統的區隔,白海豚保護與大工業發展取得共贏。這裏的白海豚也從十多年前的96隻發展到300多隻,成為中國南部沿海最健康、年輕、有希望的種群。同時,10年間欽州GDP從不足300億元躋身「千億元俱樂部」。
 
    在潘岳和丈夫趙一眼中,「網紅最美三墩公路的美不在於鬼斧神工的建造,而是潘文石教授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取得共贏的路徑探索,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標誌。」
 
美景如畫園博園  韋嘉銘 攝

    來到廣西始於愛
 
    如果說保護大熊貓、白頭葉猴,潘文石教授是「孤身」上路,那麼在廣西欽州,女兒女婿加入白海豚保護工作,已經84歲高齡他也終於「後繼有人」。從2010年開始,如今常年在三娘灣跟蹤研究白海豚的潘岳和丈夫趙一已經成為行家裏手,多年來,他們的科研團隊對白海豚生存地進行了系統的考察,探索出現代工業化浪潮下中華白海豚的生存之路,並帶動當地漁民主動協助開展調研和保護工作。
 
    在來欽州之前,潘岳和趙一在北京事業成功。在多次見證潘文石教授一路艱辛後,備受感動和鼓舞,開始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並在2010年毅然放棄事業,選擇在茫茫大海上漂泊守護中華白海豚。
 
    習慣了大城市生活的他們,一開始面對艱苦的條件極不適應。「以前確實很艱苦,晚上鋪個蓆子就住在沙灘上;沒錢搭船的時候,給遊客做講解員、隨漁民打漁的間隙觀察海豚。這兒的科研工作是從當導遊開始的。」趙一跟記者分享早年潘教授和學生們的「趣事」,他們對生命發自內心的愛和行動打動了我們,看到他們那麼難,就不由自主的想要幫助他們,也希望通過我們的加入能使研究組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有所改善。
 
華誼化工  劉宇翔  攝
 
    談起自己與趙一的選擇,潘岳沒有覺得自己犧牲了什麼,也沒有覺得自己有多偉大。「因為父親對野生動物長年駐守在保護一線的熱愛,我們才有機會來廣西看看,沒想到這一看就看了十幾年,被父親對動物保護的熱愛和執着所感動,最終從一個旁觀者,加入其中成為參與者」。
 
    「是愛情的力量促使我下了決心來到加入野生物保護之路」。趙一從不避言自己對潘岳的愛。然而當他來三娘灣,他真正的走進潘教授的世界,一起工作,感受到他對生命的態度。
 
    潘岳對這群生活在三娘灣的白海豚如數家珍:哪條小海豚新出生的,今日出海遇到的近期出生的小開開、而2019年出生的小齙牙已經快兩歲了,現在還在媽媽身邊,但是它已經很大了,已經可以獨立了。
 
    深入三娘灣海域,經常可見多種顏色的中華白海豚群追逐嬉戲。在趙一看來,欽州白海豚是一個獨特的地理種群,且是沿海最健康、年輕、有希望的種群。棲息地里的生物多樣性豐富,中華白海豚便能進入良好的繁殖狀態。
 
    「我們日常的工作就是出海收集一手的資料,拍照、錄像、GPS定位,以及監測海域的氣候環境、採集水樣,再調查中華白海豚的分布和數量。」潘岳說,雖然很辛苦,但是很安心滿足。
 
廣西欽州-醉美石油城 任曉丹 攝

    大工業與白海豚同在
 
    「他說最值得炫耀的就是白海豚保護,因為白海豚生活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前沿,所有的保護工作你要在最難的地方做」。趙一說,這是潘文石的驕傲。
 
    作為一個新興的海港城市,欽州處在大工業、大港口、大養殖、大旅遊的建設熱浪中,經濟發展跟環境保護是矛盾最突出的地方。潘文石的科研團隊以與政府合作的方式,在保證城市發展的同時保護欽州白海豚。
 
    經有關部門及專家研究論證後,欽州港三墩片區規劃布局港航物流、石化、修造船等產業,並注重平衡好與「三墩路」東側自然淺海生態系統間的關係,並同步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數模物模論證、海洋災害風險評價及對白海豚生存環境影響研究等多項研究論證,確保規劃布局與海洋生態環境平衡協同發展。
 
    「潘文石教授帶領團隊從保護大熊貓、白頭葉猴到中華白海豚,這幾十年是從單一物種的保護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路徑的探索,也是世界自然保護運動的一個縮影。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證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趙一說。
 
    近年來,欽州市立足區位及眾多國家級平台疊加優勢,大力發展石化、裝備製造、造紙、能源、糧油加工等臨港大工業,建成投產中國石油千萬噸煉油、金桂林漿紙一體化、國投欽州電廠等重大項目,並成功引進華誼欽州化工新材料一體化基地、桐昆北部灣綠色石化一體化產業基地、恆逸高端綠色化工化纖一體化基地等重大產業項目,逐漸形成臨港大工業集聚態勢,創造了「白海豚與大工業同在」的奇景,實現了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同頻共振。
 
    現如今,工業與白海豚並存的「欽州模式」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得到了公認的認可。潘文石團隊正計劃將「欽州模式」輻射到珠海,以取得新的突破。
 
    「每一個物種都有它在自然群落里繼續生存的權利,人類如果不顧長遠的利益,繼續肆意踐踏在長期進化過程中跟我們同舟共濟的夥伴,一定會陷入惡劣環境所導致的貧困狀態之中,這個是我們要推行和傳播的一種新的倫理。」趙一表示。(記者 蔡寧)
 
責任編輯:薛正軒 【有片】遇見桂地 他們,有故事 | 守護白海豚 一家兩代破解世界級難題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