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388)引入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框架的諮詢期上月底結束。最近,有消息指港交所接納各方意見後,有意於專業投資者人數、獨立第三方投資者(PIPE)投資佔比,以及贖回股份與反對票合併捆綁等方面鬆綁上巿要求,相信修改後能吸引更多公司在港以SPAC上巿,亦將會是港交所上市制度擴展的里程碑。
然而,上巿制度完善後亦需要考慮其延續性,究竟獨角獸的數目及增長速度足以支持港版SPAC的發展嗎?
料SPAC按年增1.5倍
獨角獸增幅未必能追上
獨角獸公司即初成立10年內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這些企業大多以發展金融科技、人工智能、電訊軟硬件和醫療科技為主。企業拓展初期難免燒錢研發新技術及拓展市場,於未有盈利時較難符合傳統IPO上市要求,因此通過SPAC上市亦成為他們更快更便宜的融資渠道。而從SPAC發起人的角度來說,他們的報酬主要是20%的發起人股份及合併後承繼公司達到預設表現目標後的提成部分,因此高質素巨企如獨角獸公司會是他們的主要洽商對象,成功例子如SoFi,太空旅行公司維珍銀河及東南亞叫車平台Grab等。
熱潮帶動下,本年度美國SPAC上巿數目急升。根據SPACAnalytics截至2021年11月8日的數據,2021年美國SPAC上巿數目達527間,較2020年的248間,上升1.125倍,若按比例預計本年度的總上巿量更是上年度的1.5倍。倍增的速度可見其熱潮的狂熱,有機會造成優質企業供不應求的現象。
若要維持SPAC制度的延續性,撇除部分魚目混珠的公司會影響SPAC的投資質素外,市場上的供貨量亦成決定因素之一,即能夠提供作合併磋商的優質巨企數目。就CBInsight截至本日(8/11)的數據,全球獨角獸公司的數目為887間,合共巿值達29220億美元,較本年6月底公布的728間,一個季度內上升了159間,以此上升比率計算獨角獸公司按年可增0.8倍,也是相當驚人的發展速度。
雖然單看倍數增長的比率獨角獸企業是追不上SPAC的上巿速度,但就現時美國上市的SPAC數目中高質素發起人不足一半,因此有能力收購獨角獸企業的SPAC公司其實寥寥無幾。香港背靠中國主戰東南亞,單單中國的168間獨角獸已是巨大的發展空間,配合科創「十四五」規劃下廣東積極推動200家科企2025年內上巿的計劃,再加上港交所制定的上巿框架較各國現有方案嚴厲,相信能隔絕部分劣質SPAC,有助提升港版SPAC的可靠性,因此不難看見港SPAC的機遇。
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 龐寶林
(本人或客戶除港交所外,沒有持有其他相關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