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了《中國保理產業發展報告(2020-2021)》(以下簡稱《報告》)。這是中國銀行業協會連續第九年向社會公眾發布保理產業發展報告。
《報告》總結了2020至2021年全球保理業務及中國保理業務的發展情況,闡述保理業務發展的環境變化情況,介紹保理業務創新產品,探索金融科技助力保理發展,分析保理業務風險和防控要點,解讀民法典保理合同編對保理業務發展的影響,提出保理業務的發展建議,展望保理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為會員單位和社會各界提供一個了解保理業務的窗口。
銀行保理業務量止跌回升
2020-2021年,雖面臨全球貿易局勢持續緊張、新冠肺炎疫情反覆、金融局勢跌宕起伏以及地緣政治局勢不明朗等內外部消極因素,但隨着中國強有力的疫情管控效果逐步顯現,中國經濟率先恢復,中國銀行業的保理業務也一改頹勢,強勢反彈。
據中國銀行業協會保理專業委員會統計,2020年保理專業委員會成員單位保理業務量折合人民幣2.49萬億元,較上一年2.12萬億元增長17.40%。其中國際保理業務量363.55億美元,較上一年314.96億美元增長15.43%;國內保理業務量2.25萬億元人民幣,較上一年1.90萬億元增長18.45%。國內保理佔我國銀行業保理市場九成以上份額,其中賣方保理在國內保理業務中依舊佔據主導地位,但其份額已連續兩年有所縮減,而買方保理份額則呈現持續上升態勢。由此可見,國內賣方端融資產品及配套服務仍是我國商業銀行國內保理業務的主流業務,而圍繞買方核心企業的供應鏈保理業務已開始穩步擴張。
科技創新促業務穩健發展
隨着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和大數據等前沿科技在金融領域的廣泛運用,傳統意義上的保理業務流程多、風控難和成本高等難題也迎來破解曙光。各商業銀行通過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供應鏈資金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提升業務操作便利性和工作效率。
保理產品創新主要體現在:一是在原有保理業務基礎上積極探索與票據的融合,如商業保理公司在為應收賬款債權人提供直接保理服務的基礎上,將應收賬款作為基礎資產委託設立ABCP(資產支持商業票據),從貨幣市場獲得較低成本的融資資金,有效支持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優化資產配置;二是積極探索與互聯網、區塊鏈技術的融合,如中國農業銀行創新推出的「保理e融」,依託互聯網、區塊鏈技術,掌握核心企業應付賬款在供應鏈各級供應商中的流轉路徑,為核心企業產業鏈上游各級供應商,提供自動、便捷的在線應收賬款管理和保理融資服務;三是積極探索銀行保理與商業保理的相互融合,如興業銀行與商業保理公司及企業集團開展合作,創新推出的「U+保理」業務,採用定製模式為企業集團上游供應商提供保理融資服務,依託供應鏈、建立信用鏈、疏通融資鏈,實現產業和金融的融合互補,實現各方的共享共贏發展。
金融科技推進信息化建設
近年來,隨着我國保理業務穩步發展,規模逐步提升,傳統的業務模式已不能滿足新的發展要求。我國保理行業日益重視金融科技在保理業務中的作用,推進保理業務線上化、平台化、數碼化,底層嵌入大數據縱深運用,提高企業服務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更好地服務中小微企業。隨着供應鏈金融領域科技應用的持續深入,金融科技將為保理行業創新發展提供動能。行業協會、各商業銀行和保理公司通過區塊鏈、大數據等新興科技整合了供應鏈資金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業務操作便利性和工作效率。
精準有效防範業務風險
保理業務作為一種貿易融資產品,與傳統的銀行信貸產品不同,其風險根植於貿易融資本身,生成原因既有外生因素,如自然災害、政策不確定性、市場不確定性、社會信用機制缺失等;也有內生因素,如信息、經營、制度、運輸、利益分配等不確定性。風險類型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法律合規風險和操作風險等。商業銀行須精準把握風險防控要點,通過制定完備的業務管理辦法和操作規程,指導與規範前期調查、融資發放及後續管理等各業務環節,重點關注賣方自身資信和對基礎交易合同的履約能力、買方的付款能力和付款意願等,更應加強全過程動態監控和精細化管理,有效防範業務風險。(記者 林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