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在歷史拐點上的凝思——讀《從哥倫布到彭定康》有感

在歷史拐點上的凝思——讀《從哥倫布到彭定康》有感

責任編輯:楊穎婕 2021-12-09 09:59:00 來源:識港網

 文 | 蔣怡

 1492年哥倫布率領以尋找香料為目的的葡萄牙船隊揚帆西行,發現了美洲新大陸,拉開了全球殖民主義的序幕;1997年7月1日,香港末代港督彭定康神情哀傷地抱着被最後一次降落的英國國旗沮喪離開港督府,拉下了全球殖民主義的帷幕。

 由三聯書店(香港)隆重推出的吳秋文最新力作《從哥倫布到彭定康》,全書以敘史性的形式,從廣袤的非洲大草原到茂密的亞馬孫熱帶雨林再到富饒的亞洲大陸,向你講述十五世紀以來發生在全球各地欺凌霸弱、巧奪豪取、弱肉強食、刀光劍影、殺戮滅絕的殖民與被殖民的各種故事。血與淚的悲慘,存與亡的沉重,驚心動魄,催人反醒。

 《從哥倫布到彭定康》還從另一個嶄新角度,為你展現了香港的今生前世,風物掌故。長期以來,被譽為「東方之珠」的香港給人感覺是一座繁華發達、富裕文明、自由舒適的現代化國際大都會。2019年一場「修例風波」,長達近一年的打砸燒鬧暴力活動,把素有國際購物天堂、世界金融中心之稱的香港,一夜間似乎淪為「暴力之都」「恐怖之城」。

 香港回歸祖國20多年,為何還會出現如此動亂,作亂者許多還是在香港回歸祖國後出生長大的。不少人深感困惑:香港怎麼啦

 作者曾在回歸前後的香港工作生活多年,對香港有着深厚的感情,更因工作對香港社會和文化有着更多的涉獵和深刻的理解。濃烈的情懷加上廣闊的視野和博聞強記的見識,從500多年來全球殖民主義興衰沉浮的思考中直面香港,通過大量的歷史事實和典籍故事,展現了從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到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150年來,香港被英國殖民統治的歷史現實和回歸祖國後種種如幽靈般飄浮不散的殖民殘存,直指香港的亂象就是殖民餘毒的作崇,不清除毒害,香港毋日不寧。

 在書的最後,作者講述到,隨着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和進一步完善選舉制度在香港的落實,香港「一國兩制」得到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殖民主義在香港的殘渣餘孽正在逐漸被新時代的浪潮衝刷乾淨,香港將變得更加繁榮穩定。

 風雨過後不是煙。經受500年狂風暴雨的殖民與被殖民的世界,不可能一下子如過眼雲煙、煙消雲散,更不會就是晴空萬里、天朗氣清。然而,不經風雨不見彩虹,正如書中欣然所言,經過一番狂風暴雨的洗禮,和世界許多被殖民過的地方一樣,香港的碧空已出現了五彩繽紛的彩虹,我們堅信香港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從哥倫布到彭定康》作者歷時18個月,六易其稿,全書分五章十二節,共28萬字,261幅圖示,沒有傳統述寫歷史的平鋪直敘,作者以其擅長的散文隨筆優美語境和藝術評論的嚴謹縝密,讓一幕幕動人的歷史故事,隨着作者嫻熟而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引人入勝,令人深思,值得一讀。

 孟子云「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意在提示世人,在江河大轉折、大壯闊處,方能探知水流趨勢。以此類推,考察歷史變遷亦如是。不論是中古世紀的「東學西漸」,或是近世以來的「西學東漸」,人們在看待東西勢能轉換的過程中,往往只關注到強勢者的情況,那些被影響的、被同化的,則成為沉默的大多數,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近代以來,以「西方中心觀」為主導的歷史撰寫與價值取態,深刻影響着世人。伴隨着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範圍的擴張,西方華麗的物質文明外衣漸漸迷惑了人們的雙眼,令人產生「西方的繁榮從來都是這樣」的錯覺。這種思維定勢一旦形成,便深入腦海、難以磨滅,一如今日西方世界在人們眼中的印象。由三聯書店(香港)出版的吳秋文新作《從哥倫布到彭定康》無疑是對這種觀念的糾正與反思。一方面力圖展現過往西方殖民主義那些被忽略的史實;另一方面則站在歷史進程的拐點,深刻思考應對殖民主義遺毒的現實路徑。

 當哲學與詩歌對於觀念的關注被指引向現實世界時,歷史需要的是哲學和詩歌中那些活躍思想力量的聯合。縱觀本書的謀篇布局,充分體現了這種特點。不同於其他歷史類著作,本書打破時間序列的框架,以詩性的筆觸,在開篇便道出殖民主義的始末,為讀者勾勒出殖民主義的大體輪廓,提綱挈領地將主題呈現給讀者。在其後的主要篇幅中,作者用生動的語言,簡要擘畫出殖民主義在世界各地的表現形式。不同以往大歷史框架的敘述,全書儘量通過小切點來串聯這些殖民侵略事件,通過對胡椒、甘蔗、香料、橡膠、可可豆等貿易的描述,管窺一豹地概括早期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血腥與殘暴。那些星羅棋布地散落在傳統史書中的史料,被有機地串聯起來,具有張力的文字表述,令閱讀的趣味性顯著提升,對於讀者而言無疑是有益的。在殖民史敘述中,作者對亞洲著墨頗多。這不僅僅是由於亞洲殖民苦難的深重,更多的是一種對於現實的關照。作者注重對香港近代史的考察,從茶餐廳的演變,講至各類地名的由來。若不從頭看起,讀者似有信步漫談之感,生活氣息十足。對於中國的沉淪及日本的崛起,則用「龍低頭」「蛇吞象」這一形象比喻,令人耳目一新。但是正如作者開頭所呈現給讀者的,這些掌故拾遺式地侃侃而談,最終仍是為了面向現實,揭露殖民主義在原始形態蛻變之後的面貌。

 本書的後半部分,力圖揭開殖民主義的「畫皮」,重點聚焦香港。在探討香港「去殖民化」這一話題時,作者對於今日香港所普遍存在的殖民殘留,一一溯源。從法官的假髮到警察部隊的英式部操,從公民教育到香港街道的英式地名。作者以非線性的方式,將這些因素串聯,形象地勾勒出香港殖民遺毒的危害,對「反23條」「修例風波」等重大社會事件進行深刻反思,對於「去殖民化」問題,提出了基本的識見。

 事實上,作者並未想給出解決殖民問題的標準答案,更多的是思考未來解決這一問題的路徑。作者深知,末代港督彭定康的離去,並不意味着殖民主義的終結,殖民主義的幽靈仍在、並將長期地與我們共存,它總能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表現出來。而作者寫作本書的目的便在於,叫醒那些還沉醉在「西方優越」謬論中的人們,令他們在認知觀念上有所觸動。

 作者的期望是美好的。但是,「全盤西化」「崇洋媚外」,這些並不是什麼新詞。不僅僅在中國,在所有被殖民主義戕害的國家及地區,都存在相當一部分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人。人們很難完好地回答「為什麼殖民越久發展程度越高?」的問題,但西方漢學界似乎已開始反思這種外部影響的關聯性。以費正清、柯文為代表的兩代學者,逐漸從「衝擊-反應」框架的窠臼中走出,以「中國中心」或「東方主義」的觀念重新審視被殖民地區的歷史,這種以內發動力為核心的探討,展現了全新的歷史敘事範式。作者在行文中,無形地與這種敘事範式相契合。

 今時今日的形勢,較之殖民時代已大為不同。被時間淹沒的殖民罪惡,隨着西方話語權的衰落逐漸浮現。現實已經宣告,所謂「歷史終點」的資本主義制度並未成為人類的終極方案。被資本主義繁榮表像所掩蓋的殖民罪惡,必須深入批判。這種批判的過程,是被殖民地區人民的覺醒過程,也是對舊日西方列強的警示。歷史已在不知不覺中,再次處於趨勢的拐點。雖然不能將此完全概括為「東升西降」,但站在這種歷史高度所體現的思考,一如當初提出「西學東漸」的人們所思考的——在勢能轉換中,我們應有何擔當?有何作為?竊以為,這是作者為一眾讀者的留白之處。

責任編輯:楊穎婕 在歷史拐點上的凝思——讀《從哥倫布到彭定康》有感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