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適應礦產資源管理的現實需要和發展趨勢,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共同進步,廣東省政府辦公廳於2021年11月3日印發了《廣東省綠色礦業發展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下簡稱《方案》)。12月9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召開新聞發布會,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余雲州就《方案》出台背景及內容進行解讀。
余雲州介紹,《方案》全文分三個部分,其中主要任務共二十條,《方案》明確廣東省「到2023年底,全省持證在採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到2025年底,基本形成礦產資源家底基本摸清、綠色勘查開採全面實施、礦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礦產資源利用效率和開發保護水平顯著提高、重大項目支撐力度持續增強的綠色礦業發展新格局。」
積極推動重點礦種勘查工作
記者注意到,《方案》第一條主要任務中就有「開展基礎地質調查」,據了解,目前區域地質調查方面,廣東省1:5萬區域地質調查覆蓋率僅為59%,山東、浙江、江蘇等省已完成100%覆蓋。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方面,廣東省覆蓋率僅為57%,而福建、海南、浙江已達100%,為全面提升基礎地質工作,更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需要,該省將全面提升基礎地質工作覆蓋率。預計到2025年,該省1:5萬區域地質調查覆蓋率可達85%以上,與周邊省份覆蓋程度持平;同時,實現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全省陸域100%覆蓋。
「提升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可補足我省基礎性公益性基礎地質調查短板,摸清我省基礎地質條件和成礦地質背景,為解決我省資源、環境、災害問題提供基礎地質支撐。」余雲州表示。
據了解,廣東省礦產資源種類齊全,共發現礦產151種,其中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105種,已發現礦產地2988處。礦產資源儲量相對豐富,主要有鈮鉭、鋯、油頁岩、稀土、鎢、錫、銀、鉛、鋅、硫鐵礦、高嶺土、玻璃用砂、建築石料等,主要分布在韶關、清遠、河源、梅州、肇慶、雲浮、茂名、惠州等市。
記者獲悉,2021到2025年,該省將積極推動重點礦種勘查工作。首先實施全省稀土資源調查評價,全面掌握稀土礦尤其是中重稀土礦的分布狀況,摸清稀土資源家底,科學評估我省稀土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價值、資源價值和開發潛力,加大重點區評價力度,形成一批可供保護和利用的稀土礦產地清單,為該省建設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策源地提供稀土資源保障。其次以韶關、梅州、河源、惠州、肇慶、清遠、雲浮市為重點,聚焦鈾、銅、鎢、錫、金、鐵、螢石等國家戰略資源和鉛、鋅、銀、高嶺土、石英等省內優勢資源,開展大比例尺礦產勘查,提升資源儲備能力,形成一批可供出讓的礦區清單。實施老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圍繞重點礦山深部及外圍開展「攻深探邊」,力爭實現接替資源找礦突破,穩定和擴大礦山產能,延長礦山服務年限。
優化礦產資源產業結構布局
綠色發展,不僅是做減法,加強污染治理,同時還要做加法和乘法,形成新的消費升級動能、經濟增長動能和創新發展動能。《方案》提出綜合各地的區位優勢、經濟發展、資源稟賦、開發現狀、產業轉型、環境承載等因素,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對接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完善礦業產業供應鏈,助力廣東省戰略性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構建優質高效、競爭能力強的礦業產業體系。
據了解,截至2020年底,不含油氣和放射性礦產,廣東全省持有效採礦許可證的礦山總數1121個,其中大中型生產規模礦山328個,佔比29%。目前全省共建成綠色礦山367個,其中納入國家級綠色礦山名錄60個。該省現有綠色礦山主要分布在粵東西北地區,分為金屬、非金屬固體礦山(採石場除外)、(非金屬固體礦山)採石場、地熱礦泉水4大類。為鼓勵和推動綠色礦山建設,省級財政分4個年度,每年3000萬,累計已投入資金約1.2億元用於獎勵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的礦山企業,取得顯著成效。
同時,《方案》也提出加強科技創新和產學研合作,加快礦業各專業領域的理論研究及先進工藝、先進設備、關鍵技術的研發;加強省內地勘單位技術支撐能力,支持和促進分布在全省各地市的現有地勘隊伍轉型發展,提供礦產資源管理、地質勘查管理和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的專業技術支撐;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增強風險檢測識別和宏觀調控能力,全面助力綠色礦業發展。
據了解,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在今年年初還印發了《關於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的通知》,明確了綠色礦山建設要求,按照「一礦一檔」的要求建立了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枱賬,提出了年度建設工作目標,強化了驗收工作程序和標準,對達不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的礦山及時督促按要求進行整改,2023年底前全省持證在採礦山100%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記者 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