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漫話中醫】不能言明的知識

【漫話中醫】不能言明的知識

責任編輯:副刊 2021-12-13 19:01:04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中華醫學歷史悠久,已有幾千年的流傳,醫學知識積累厚重。要想探索中醫學之源,首先要了解中醫學的核心。

   實際上,中醫學是在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下,以中國哲學為基礎理論,經幾千年的積累,使它的臨床醫學經驗和醫學技能都超越了科學階段而上升到哲學理論的高度,哲學還直接滲透到中醫學的理論、臨床、思維方法等各個領域,並與中醫學整體融合為一體,中醫學這一傳統醫學,若與具有現代自然科學屬性的西醫相比,它不僅表現出自然科學的某些屬性,同時也表現出人文社會科學的屬性,是古代哲學與古代科學技術在醫學領域中的成功結合和應用。所以,有人將中醫學稱為哲學醫學,有人稱之為文化醫學,還有人將中醫學稱作為經驗醫學等。幾千年來,它以臨床經驗為基礎,總結出一套對疾病特有的認知方法。用「辨證論治」這種分辨疾病,並把臨床所得到的「證」,通過望、問、聞、切的四診方法,把證狀高度濃縮、提煉,進行觀察分析。

   《周易‧繫辭傳上》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它從「器」的分析,上升到「道」的研究。所謂「器」,通常來講,解釋為你用眼可以看到的東西,用手可以觸摸到的實體、物質。這就是「形」,形態。你可以用記錄、拍攝、描述它的存在。這就是屬形而下的「器」。而形而上的這個「道」,它是你所能見到的「器」以外的東西,或從「器」中提煉、提升出來、形態以外的內容。比如切脈,醫生手指放在寸、關、尺三部,三手指上的各種不同的感覺與體會。古人在脈診時強調要「持脈之道,虛心不念他事、凝神靜慮,以為自保」。「藏之心意」、「合心於精」、「察脈若神」、「以轉神明」,就是集中思想,全神貫注,去體會脈診中的這種「道」的內容,這種用文字或者語言難以說明的形而上的知識內容。古人對於診脈認為人的氣色千變萬化,脈象無奇不有,主訴千差萬別,若要洞悉病源,需要澄神內視,虛心涵,靜心體察,以神遇之,以意會之如此方可得其真。所以古人對診脈之難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明代名醫謝肇淵認為「脈之候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指出了診脈既在於醫者心、手相應,與患者體、證、脈合一的直覺感受,這種以意為解的直覺辨認,最重要的是取決於醫家對脈學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加上實踐經驗的豐富積累以及臨證當機的直覺判斷。這才是中醫脈學中的上端知識,「道」的知識,往往不能用語言來表達。

12.jpg

   再說針灸,紮針時,進針、留針、撚轉、提插,醫生手中的針感,順、滑、緊、鬆、遲、澀等各種感覺及醫生在行針時病人反映來的酸、脹、重、麻,沿經絡行走的各種不同的「得氣」感覺。《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說:「粗守形、上守神」,這粗守形,就是「器」,就是針刺時各種手法動作,是形而下的東西。而上守神,就是要你掌握運針時手中不同的感覺與病人身上出現各種不同的針感,經絡走向之掌控。《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說:「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道機,扣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所以說,針刺療效的取得,取決於下針部位的適當與當進針、調針手法的正確運用。經絡腧穴所表現的經氣虛實變化,清靜微妙;邪氣游走往來,與精氣交爭,進退盛衰,瞬息變化,如應符節。粗疏的醫生難以體察其中的奧妙,高明的醫生心領神會患者氣機變化,對於細入毫髮的變化差異都能洞悉明瞭,指下針、運針、調針作出相應的治療技法。

   《靈樞‧九針十二原》又說:「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主」。諸如燒山火,透天涼手法運用,用九用六,天部人部地部,深淺進退,鬆緊快慢,方圓提按,神妙靈動,全在以意使氣,以心調針,如此才能達到「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已」。金代竇漢卿在《標幽賦》中說:「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氣之至也,如魚吞餌之浮沉;氣未至也,如閒處幽堂之深邃」。魚吞餌,閒處幽堂,這些比喻是對極其微妙針刺刺感的形象描述,精微細妙的針刺氣感的取得,是醫者在持針時心手合一,高度靜定專一狀態下直覺體悟的結果。這種行針、運針時的各種感覺,是一種很難言明的技能知識,只能用「意會」、「心悟」來取得。清代名醫程鍾齡在《醫學心悟》一書中說:「心悟乎古人之言,能暢達古人言中之意;心契乎古人之心,能曲繪古人意中之言」。古人常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流傳下來的醫案、醫論、醫話往往很難完全表達古醫家妙語之意,許多言外之意,需要在讀書、臨證時依用「心悟」去心領神會地領會這樣無法言明的精髓內容。

   陳修園在《醫學心傳》中說:「仲景之方法,猶規矩也,有方外之方,法外之法,其中奧旨,可以意會,難以言傳。貴能超於規矩之外,不離規矩之中,雲為神妙」。要能超於規矩之外,但又不離規矩之中,就要熟練地掌握、理解、應用這種不能言明的知識,才能遊刃有餘地面對千變萬化的臨床現象。這才是中醫學的核心、中醫學的精髓知識。(文:吳文豹)

WhatsApp Image 2021-02-24 at 20.23.15.jpeg

筆者簡介: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責任編輯:副刊 【漫話中醫】不能言明的知識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