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在即,「港康碼」登記人數已超過60萬,今日(21日)有消息指,通關初期每日限額1000至3000人,以公商務人士優先,不過在內地從商的港企數以10萬計,除了工廠生產,亦包括法律、IT等行業,配額顯然供不應求。有業界建議特區政府參照工貿署等現有數據,按緩急先後向港商發放配額,同時設立機制,讓剩餘配額轉移至其他界別。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永遠榮譽主席劉達邦建議,特區政府參考過去1年工貿署批出的豁免認可,配合出入境數據,按緩急先後向港商發放配額,「既然政府之前已有特惠措施,用現有數據,讓這些人先行,困難應該不大。WeSeminar創辦人沈運龍沈運龍亦認為,政府可動用不同商會之力,由各商會協助篩選,讓有急切需要的會員先行到內地處理業務。
除了廠商,IT業界亦期望盡快北上發展。香港創科發展協會主席陳迪源指出,不少行內人需跨境上班,如居於新界,每天過關到內地上班,加上在疫情下延遲到內地擴展的初創,他粗略估計,通關初期每日要300個名額,才足夠IT業界使用。
內地業務不時需要法律人才,處理商貿法律問題,香港與內地法律專業聯合會會長陳曉峰直言,疫情下本港律師難以如常回內地,協助客戶處理商業糾紛、集資上市等事務,難免流失一部分客人。他續說,對於一些新晉律師而言,因欠缺到大灣區發展的機會,其優勢亦被削弱,故他認為,法律界同樣對通關有急切需求。他期望,政府按優先次序發放配額,可平衡各方需求,如設立機制讓未用盡的限額,轉移至其他界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