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多點散發等因素的影響,線下的旅遊、餐飲、酒店等服務業在疫情防控之下一直難以恢復元氣。儘管全國各地出台了多種措施刺激消費,但2021年中國的消費市場整體呈現疲軟態勢,消費增速前高後低,11月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已回落至4%以下,處於較低水平。受訪專家認為,居民收入增速放緩和疫情防控的約束,是拖累2021年消費增速的主因。展望2022年,在擴大內需戰略的提振下,消費增速有望迎來溫和復蘇。
消費修復低於預期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1-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3.7%,比2019年1-11月份增長8.2%。其中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9%,比上月回落1.0個百分點。這與疫情之前的增長相比,回落幅度較大,疲弱的消費數據將進一步拖累中國經濟的復蘇。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的消費增長較為疲軟,主要還是受疫情影響。國內一直有局部的散發疫情,對線下消費行業的影響比較大,比如餐飲、旅遊、酒店等行業一直無法完全恢復元氣。此外,受芯片短缺的影響,今年汽車類的消費維持負增長態勢,拖累整體消費的增速。
為了提振消費,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比如發放消費券等。據不完全統計,僅12月以來,就有成都、重慶、鄭州等30多個城市相繼推出了消費券,惜效果並不明顯。外界認為,這一方面與各地發放消費券的總體力度不大有關,而且受限於手機等電子工具搶券,很多消費者根本拿不到;另一方面是,消費使用的範圍有限,可能與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不沾邊,難以提高消費意願。
中低階層收入增速下滑
雖然把消費不振歸結於疫情的影響,的確可以部分解釋餐飲、文旅等受衝擊較大的行業,但分析人士指出,深層次且可能構成長期影響的原因包括疫情後中低收入階層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收入分化加劇。
中信證券明明債券研究團隊認為,今年消費修復低於預期的核心原因,在於居民收入增速放緩和疫情防控的約束。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的視角來看,一是升級類消費品的零售額增速較快,背後的原因可能是收入分化加劇。可以佐證的例子是豪車、奢侈品及豪宅的銷量均逆勢增加,部分大城市奢侈品商店甚至大排長龍,而中低端消費品尚未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二是疫情擾動下,線下消費場景依然承壓,餐飲收入跟隨疫情變化波動。三是網上零售紅利正在減退。四是不同規模零售企業、個體商戶經營狀況的分化。
「制約消費增長的因素依然較多,比如居民部門槓桿率偏高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乏力制約消費支出。」唐建偉說,再比如,住房相關的消費領域受房地產市場低迷影響增速可能放緩;教育培訓、遊戲娛樂、互聯網反壟斷等行業規範發展,也給消費和服務業帶來一些衝擊和影響;網上零售、抗疫相關的醫療保健等領域零售增長受疫情好轉及基數較高的影響而有所走弱。
提高居民收入是關鍵
分析人士認為,提振消費的關鍵舉措還在於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並盡量消除制約民眾不敢消費的後顧之憂,比如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民生領域的社會保障能力。疫情對中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影響極大,比較立竿見影的辦法是實施更大力度的減稅降費政策等,讓作為社會大多數的中小企及其就業群體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中信證券明明債券研究團隊指出,歷史上衝擊過後,居民消費支出的復蘇往往偏緩,滯後於經濟復蘇兩年左右。消費的後周期特徵之所以比較明顯,原因在於居民收入的修復往往慢於GDP。政策刺激後的經濟復蘇往往在短期內容易形成不平衡的收入分配結構,對消費產生不利影響,直到居民收入回到疫情前水平,消費需求才能回歸。
該研究團隊認為,明年宏觀政策,尤其是財政政策對實體經濟、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將強於今年,有望傳導至居民收入。今年的財政政策在很多方面具備一定的收縮性,但明年會全面轉向擴張,「保證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製造業、風險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這些政策能夠起到直接或間接增加居民收入的作用。
明年消費市場料回暖
消費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近日表示,要用好投資政策和消費政策工具,實施好即將出台的擴大內需戰略綱要。
唐建偉認為,擴大內需是2022年宏觀政策的重要內容,消費補貼、汽車下鄉等措施將促進消費意願的改善。預計2022年消費有望修復式增長,增速在6.5%左右。一方面是,隨着疫情的逐步好轉,旅遊、餐飲、航空、住宿等戶外消費將得到修復,但難以出現報復式增長,因而消費增速仍將低於疫情前水平。另一方面,汽車類消費增速有望回升。此外,2020、2021年低基數使得2022年消費增速具備回升條件,價格漲勢緩慢從生產端向消費端傳導,工業消費品價格將有所上行,將帶動相應的名義消費增速上升。
中信證券明明債券研究團隊預計,從經濟周期、政策周期、疫情擾動等幾個維度看,明年消費大概率會保持上升和向趨勢回歸的態勢。在明年政策靠前發力穩增長的背景下,若疫情擾動進一步下降,不排除消費和居民服務業全年逐步回升,年底回到疫情前增速水平的可能。(記者 朱輝豪)